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 >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或有助医疗服务水平提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或有助医疗服务水平提升

发布:2016-03-06 16:09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或有助医疗服务水平提升

针对我国医疗目前的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门可罗雀”的格局。在优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背景下,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近年来两会对于“医改”如何改,一直是焦点话题。

黄洁夫: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是医改战略

全国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黄洁夫发文指出,医改不是“改医”,不是“药改”。医改是改革医药市场,是培育医药市场,是推动医药市场快速发展,通过卫生事业的发展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医改战略,着力解决医疗事业的公益性和政府对基本医疗的公共服务职能,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但从执行层面上看,目前的医改对我国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与结构性矛盾关注不够,民众“看病贵、看病难”至今未能得到根本缓解。

具体说来,医改仅聚焦于医保层面、医院内部管理,对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我国现行医疗服务体系并未触动,供方的利益格局并未调整。公立医院试点集中在县级医院,位处医疗服务链的“下游”,而“上游”的大医院改革未积极推进,至今未产生可推广的模式。

医改的一些措施,如取消“药品加成8.11方案”,以及侧重报销比例方式导向的“分级诊疗”等,并未与医疗服务体制改革衔接。“社会办医”、“多点执业”、“三医联动”、“医疗资源基层下沉”等措施,大都是停留在文件上无法落地。

与医改相关的政府部门大约20余家,理念并不一致,缺少一个统揽全局的部门“九龙治水”,博弈各方都习惯性采用政府行政手段,往往违背卫生经济学规律,经常事倍功半或无疾而终。

当前我国医改的外部形势十分逼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国家卫生筹资能力严重不足,再加上群众对医疗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疾病负担加重,社会矛盾不断凸显。

医改的深化要遵循十八届三中全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改革原则。医改要求政府对医院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心转向于“建机制”和“改体制”。我国台湾地区的以全民健保制和社会资本办医的经验应可以借鉴。

闫希军:供给侧改革要突破医疗体系结构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天士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闫希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现行医疗服务存在过度医疗等隐患。从供给侧改革角度看,应该突破结构性弊端,以百姓健康为出发点,提供医疗保障服务。

闫希军调研发现,国内药价下调多次之后,“以药养医”的状况已很少存在,但又出现了一些医院在利益驱动下让患者不断进行各项检查的情况,“过度医疗比药价虚高后果还严重”。

闫希军说,现在的医院大多五脏俱全,而百姓对大医院的认可程度又相对高,造成了大医院床位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实际上提供的服务不一定都是患者需要的。医疗服务供给侧改革首先要瞄准健康而不是疾病,要突破现在医疗体系的结构。

“比如在大医院做完手术,需要长期住院治疗,国家应该制定一系列标准,当病人病征达到某个水平就应该将其分流到相应层级的医院进行观察和康复。”闫希军说,应该对治病、康复、社区健康管理、家庭健康管理等医疗服务进行分类分级,细化哪些病种由相对应层级的医院医治,不属于各医院业务范畴内的病种不予挂号。

许树强:医院医疗服务水平怎么样?患者说了算

对于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到底怎么样,或许来医院就诊的患者最有发言权。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院长许树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水平怎么样?患者能够直接感受。

许树强介绍,现在对公立医院评价的模式、方法、渠道在日益增多,但评价标准如果过于偏重技术、规模、设备等统计指标,就容易使公立医院在办院方向上产生偏移,就会使公益性有所淡化。

许树强认为,患者直接感受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从患者角度开展相关评价,对提升公立医院公益性状况及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许树强建议,应该用信息技术将各种医院串联起来,用信息化手段推动不同医疗机构间的业务协作,提高卫生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

据了解,许多国家医疗机构的实践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例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通过信息化技术,已经实现了居民健康信息在各级医疗机构间的共享,居民可以在不同的医疗机构内得到连续的健康服务,促进了机构间的协作,提高了基层卫生资源使用效率。

我国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也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或有助医疗服务水平提升

综合 综合 疾病 药品 医院 医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