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 > > 美年大健康:如何用正确姿势预见一

美年大健康:如何用正确姿势预见一

发布:2016-02-10 15:10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爱康竞购战”会是怎样的结局?观察家宋金波2015年最后一个季度,“宝万之争”与“爱康之争”(美年买方团与张黎刚买方团收购爱康国宾)的博弈给空气中增添了一丝

美年大健康:如何用正确姿势预见一

美年大健康:如何用正确姿势预见一场“商战”结局

“爱康竞购战”会是怎样的结局?

观察家宋金波

2015年最后一个季度,“宝万之争”与“爱康之争”(美年买方团与张黎刚买方团收购爱康国宾)的博弈给空气中增添了一丝火药味。

能引起人们如此关注的事件,通常充满悬念,但悬念可能不过源于想象。“宝万之争”已近于大势初定,而后者爱康竞购战,最终也很可能只有一个结果,一个“和平”、“多赢”、合乎商业逻辑的结果。

新闻标题暴露的一个秘密,是人们往往倾向将和平场景下的某种竞争,比附为一场战争,如体育竞技,又或者如“商战”。既谓之“战”,不免凭空赋予战争的许多想象,“狭路相逢勇者胜”、“你死我活”,甚至受文化心理影响,对“宁死不屈”的“主战派”高看一眼,把“求和”视为“投降”。

这当然会影响到对商业博弈的正确判断。

和平时期的“商战”,永远不能与真正的国际战争相提并论,它们适用的是完全不同的规则。首先,国际战争关系是无政府主义、缺少规则限制的,其次,战争参与者的目的并不完全出于理性与利益,可能仅仅因为“爱国”。而商业博弈的情况刚好相反。

以眼下似乎尚不知鹿死谁手的爱康竞购战为例。人们看到爱康国宾董事长张黎刚发出了充满“血性”的“战书”,也看到爱康国宾特委会亮出了“毒丸计划”,并在最近拉到了新加入的“友军”。但放心,绝不会有“玉石俱焚”的结局。结局,必然是“主和”占据上风并主导局面——只要健康的商业逻辑还在这场博弈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一场狭路相逢的战争,可以是“勇者胜”,一场商业博弈不是,也不应该是。

从道义上来说——尽管“道义”本身并不应该成为商业博弈中重要的因素,但无论是万科的王石,还是张黎刚买方团,似乎都更多地强调了对方收购的“恶意”。可是,商业收购中的“恶意”,与人们日常使用的“恶意”,其实完全不同。这种“恶意”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市场允许的,“恶意”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很可能仅及于很小的群体,比如少数管理层,而不能扩大解读为对被收购公司所有股东的权益都造成潜在风险。这一点,在“宝万之争”的舆论走势上,体现得已经非常明显,独立客观的观察者不会把“道义”指责看得太重。至于一些舆论暗示美年大健康“一统天下”后可能形成“垄断”,显然也缺少令人信服的证据,并未得到舆论认可,反而是美年大健康董事长俞熔称,合并的意义在于“提升行业标准,构建中国最大最规范的预防医学服务体系”,更具现实吸引力。

与“宝万之争”,乃至与当年的盛大企图收购新浪、微软企图收购雅虎相比,“爱康竞购”更不适用于“恶意”。新浪、雅虎和万科都是公司被另一家第三方收购,而爱康,和《门口野蛮人》的RJR纳贝斯克是一样的,都是管理层组一个买方团,与外部第三方买方团(KKR)向同一标的发起竞购。

排除掉非技术因素,还有什么会决定这样一场商业博弈的走势呢?

最基本的商业逻辑,是“成本-收益”核算。“成本-收益”考量,不仅决定博弈主要参与者双方愿意投入的资源,愿意承受的代价,也会决定性地影响到其他参与者——包括双方可能的“盟友”的行为模式。

假定爱康国宾完全按照董事长张黎刚目前所表露的意图,“不惜一切代价私有化”,他们要付出怎样的成本?

首先是资金成本。

按照最新公告显示,美年买方团的要约报价,比张黎刚买方团报价溢价约40.4%。张黎刚买方团如果想要提高私有化成功的可能性,惟有提高报价。并且,除了收购中小股东所持公司股份涉及的大量现金,私有化交易还要支付一系列的其他交易成本和费用。

有观察家估算,张黎刚目前拥有爱康国宾12.9%股份,为了保证回归A股后获得相对控制权,张黎刚在私有化过程起码要拿到40%股份,这样他需借到30亿。

爱康国宾坚持私有化,还将付出巨大的时间成本。就目前来看,中概股从私有化到登陆国内资本市场至少要一年半到两年。就目前A股市场的乱局来看,还不知道会有怎样的意外。即便成功私有化并回归A股市场,是否还有足够多的“肉”吃,也充满不确定性。更不用说,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还要承担巨额负债的利息 ——以30亿人民币负债计,每年也要还3-4亿人民币的利息。

这将带来更多的附加风险。以美国资本市场监管之严苛,当初当当网因股价暴跌40%,6.32亿美元的私有化报价,即被中小股东威胁起诉为投机行为,爱康国宾继续强行阻挡外部高价要约,也很可能提高成为“中概股”狩猎目标的风险。

投资者最怕的是不确定性。

那么,张黎刚即使付出巨大代价,私有化成功,能得到什么呢?除了尚不可知的A股“钱景”,它仍旧面临美年大健康“老大”的压制,其市场份额与转型空间,都相当有限。即便在最好的预期下,其收益是否能抵消此前付出的成本,都在未知之数。

反过来看美年大健康,形势就非常明朗了。它虽然付出了看似溢价甚高的收购成本,但这一点溢价因为A股与美股这两年的估值落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一旦收购成功,则可以一统市场,并在大数据应用等领域,造就巨大的想象空间。

退一万步讲,即便美年大健康未能成功收购爱康国宾,但这一场狙击下来,对手大伤元气,已经影响战力,也起到侧面牵制的作用。

索性仍用战争形容,纵观全局,张黎刚打的是高投入、低收益的无把握之仗,而美年大健康则是一本万利、败亦是胜的仗,谁会更愿意投入资源,谁更有取胜欲望,不问可知。

更重要的是,这样一种战局,对其他参与者斗志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不要说美国的投资者,不会愿意把自己置身于高投入、高风险而低收益的危局(并且要忽视美年大健康收购要约中确定性的收益),就是爱康国宾拉来的盟友,又有怎样的利益动机,为此付出巨大成本呢?而对美年大健康的“盟友”来说,利益驱动显然更为明显。

在此状况下,张黎刚目前非常倚重的、远超过其股权比例(12.9%)的美股投票权(34.5%),也是事实上的“一票否决权”,其脆弱性就更加凸显出来。如前所述,战争厮杀中人们很难按照个人利益选择行动,但在商业博弈中,依据个人利益重新选择,不仅是现实,甚至本身就是道义。

商业博弈终究不是真正的战争。情绪化的言辞,多数情况下只是博弈的姿态,只能给筹码增加一点可能的、但必定无足轻重的重量。至于“毒丸”,翻一下近二十年的美国商业史,除了预先吓阻,对于铁心要上门的“敌人”,“毒丸”毒倒过谁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