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党委书记李长宁11月18日在卫计委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关于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指导意见》的有关情况。他表示,《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要达到20%,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比2015年要降低10%。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比如能理解食品标贴、会阅读健康指导手册、能进行基本自我保健。
我国居民这种能力在目前普遍较低。2014年12月卫计委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9.48%,意味着每100个人中只有9人具备基本的健康素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今年7月针对北京、湖北、甘肃发布的数据显示,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总体水平为8.41%。
当我们的健康素养处于较低水平,就会缺少健康知识和理念,也就普遍不会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普遍不具备维护健康的基本技能。就拿安全用药来说,不少老百姓不遵医嘱、不按说明书、盲目用药等误区普遍存在。中国科协曾进行的调查显示,87%的受访者曾有自我药疗的经历,69%的受访者看不懂药品说明书、36%的受访者表示在自我药疗时出现过失误。这都是健康素养欠缺的外显之一。
然而,健康素养于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影响我们每个个体的健康与否,虽然有遗传、自然和社会环境等因素,但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却是每个个体的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生活方式与行为、维护健康的基本技能。有专家研究发现,健康素养对每个人的健康影响力占到60%,一个人的体质比较好,实际上多半还是因为他的生活比较规律,平时生活比较健康养成的。可见,提升健康素养对每个人是何等重要。从社会、国家角度看,健康素养能否提高,涉及到全民身体素质能否增强。
健康素养如此重要,上至卫生部门下至每个老百姓,都不能轻视,要让健康素养这个指标,从各类报告走到现实当中。尤其是,国家已提出了建设“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提升居民的健康素养才能建设“健康中国”。
如今,老百姓虽然获得健康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但权威、科学、准确的健康知识的获取途径还不通畅,掌握健康技能、急救知识的渠道更是匮乏,不合理用药也几乎受不到及时干预。为此,大众媒体应对大众开展健康教育,其传播效率高,覆盖面广,通过普及健康知识提升公众健康素养,不可或缺。教育部门与学校宜将健康素养纳入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关键课程。街道、社区等基层组织应持续推进营养与健康科普教育、健康促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