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性 > 部位保健 > > 部分养生保健类书籍“走火入魔”·杭州日报

部分养生保健类书籍“走火入魔”·杭州日报

发布:2018-02-24 06:23 | 来源:健康日报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长假中,杭城各大书店、书城都火爆异常。昨天记者了解到,年假期间的图书市场,养生保健类图书“最叫座”。《不生病的智慧》在系列图书中最为畅销,稳定占据养生保健类书刊销量榜首,其次,《求医不如求己》系列仍然炙手可热。 然而记者调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长假中,杭城各大书店、书城都火爆异常。昨天记者了解到,年假期间的图书市场,养生保健类图书“最叫座”。《不生病的智慧》在系列图书中最为畅销,稳定占据养生保健类书刊销量榜首,其次,《求医不如求己》系列仍然炙手可热。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保健图书市场火爆的背后暗含隐忧:为了抓人眼球,不少图书不惜以“健康”名义标新立异,个别观点甚至骇人听闻。而更让读者困惑的是,相当一部分的保健图书,相互之间存在观点“打架”现象,以至于读者看得越多越糊涂。

在记者对该问题连日的采访中,一些被采访者强烈建议:及早建立养生保健类书籍准入机制,并对目前市场上泛滥的此类书籍进行清查,不能让一些滥竽充数的伪保健书忽悠老百姓。

目击

养生保健书籍“空前繁荣”

在当前热销的养生保健类书中,除了《不生病的智慧》、《求医不如求己》外,《从头到脚说健康》、《人体使用手册》等系列的销量也相当稳定。昨日,新华书店解放路分店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像《求医不如求己》、《黄帝内经》等图书,销售一直不错。” 据统计,仅在博库书城,各类养生书平均每天都要卖掉几十本,这些书通常是年轻人赠送给父母和亲戚长辈的节日礼物。

记者注意到,目前养生保健类图书逐渐呈现细分趋势,涵盖了方方面面的保健知识。既有中国千百年传统文化的养生智慧,也吸纳了西方医学文化中保健研究成果,可以说能满足各个年龄段各种社会群体的需要。

40多岁的吴先生同时购买了多种保健书,他说:“养生保健类书籍可以作为日常生活、饮食和锻炼的参考,也可作为过年送礼的佳品,表达自己希望对方身体健康的美好愿望。”

在杭州各大书店,为了便于读者选择购买,养生保健的书籍通常是平铺摆放。一位书店工作人员解释说,通常情况下,书店图书摆放分为插架、平铺和重点推介三种。由于店内空间有限,一般只有新书或销售量较好的图书才能“享受”平铺摆放的“待遇”。

焦点

图书市场普遍跟风

2008年,图书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健康保健类图书,但其中有不少是质量比较低下的跟风书。从盗墓系列到健康系列的跟风现象,成了这些年国内出版业无法走出的怪圈。例如,《明朝那些事儿》火了之后,一些与此书在装帧设计上非常相似的“宋朝、汉朝那些事”也纷纷出版。

近年来出版界越来越关注健康类图书。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2004年共有290家出版社参与健康类图书的竞争,2007年则升至362家,进入2008年,这个数据继续增长。记者在多家网上书店搜寻养生类图书,发现了几十本关于讲述养生保健的书目,有些图书的作者是同一个人,却是不同的出版社出版的。

据了解,江苏文艺出版社在此类畅销书销售中独占鳌头。该社以《不生病的智慧》、《温度决定生老病死》等数十种书,在2007、 2008年度市场竞争中成为大赢家。

一位资深出版人介绍说,其实跟风现象在图书市场上一直存在。这对图书市场的健康发展是个很大的打击,但出版商们对这一现象无能为力,也无从管理,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好自己——把握好自己的出版物水平,把每一本书都做成精品。

调查

书中观点“乱花渐欲迷人眼”

养生保健类图书销售越发火爆的同时,有不少读者反映,在购买和阅读此类图书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一些书的内容缺乏科学依据。有的书为追求轰动效应,甚至不惜提出一些新、奇、特的观点,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

“牛奶是给牛喝的,不是给人喝的”——号称在台湾地区上市四个月就卖出10万册的《吃错了当然会生病》中,赫然写着这样一句话;海产品皆有毒,吃豆腐伤肝肾,每天只应吃两餐,维生素片不可食用,块状的肉类不能吃——一位自称金朝医学家刘完素第33代后裔、明朝太医刘纯第24代后裔,拥有治疗癌症的祖传秘方的作者这样说。

而更让读者困惑的是,相当一部分的保健图书,互相之间存在观点“打架”现象,以至于读者看得越多越糊涂。比如,一本书宣称:由于舌头上的味蕾长期被舌苔遮盖,除了不卫生还会产生口臭,味觉也会变得迟钝,因此应用牙刷勤刷舌苔;但另一本书则表述:不宜刮舌头,长期刮舌会使味蕾萎缩,功能减弱,食欲也会跟着降低。

呼吁

设养身保健类图书出版准入门槛

大约从2000年起,养生保健图书市场开始出现升温苗头。一位书店老板表示,这几年老百姓越来越关注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因此对营养、健康等方面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这是保健图书走俏的主要原因。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保健类书籍受到热捧,让许多出版商觉得有利可图。于是有的出版商便专门搞”策划“,找“枪手”,东拼西凑,从而造成目前保健图书市场鱼龙混杂的局面。

新闻出版总署的图书审读处相关负责人透露,从2007年开始,关于养生类图书的举报就一直居高不下。作为图书出版的主管部门,新闻出版总署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目前正在研究从作者的身份、出版社的资格等方面入手,为养生保健类图书设置准入制度。目前具体的措施尚未出台。

据记者了解,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正在协助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对养生保健类图书制定出版规则,待方案成熟后,将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统一对外发布。届时,对医学科普一知半解的人再也不能随便写书、出书了。

建议

养生方法因人而异

医学专家建议:读者在购买养生保健类书籍时,首先要看书名,判断该书内容是不是你想知道的。其次要看作者,写养生书与文学创作不同,要有根有据。作者必须是学医的,最好是专家、名医。第三要看出版社,要选老牌的、可信的、权威的出版社。第四要看书的目录,并选择一两个标题看看正文。“读者可以用现有的辨别能力来判断作者写的是否有道理,再决定是否掏钱购买。”

浙江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系有关专家也表示,“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态都不太一样,所以选择养生图书,‘适合自己’最重要。别人觉得好的方法,对自己不一定适合。另外,不少图书打着养生的旗号,内容却不一定科学,所以自己在买书前也要注意仔细甄别,别让鱼龙混杂的图书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

有关人士也提醒广大读者:选择购买保健图书时一定要慎重,不应简单看其宣传和销售成绩,更要关注其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