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保健 > 心理 > > 民族心理的变化及其制约因素

民族心理的变化及其制约因素

发布:2021-08-23 19:21 | 来源:健康日报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一个民族有着怎样的心理往往是该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的产物,这个产物往往也会受到多因素的影响。民族心理的变化及其制约因素民族心理的变化民族间的文化移入亦即心

  一个民族有着怎样的心理往往是该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的产物,这个产物往往也会受到多因素的影响。

  民族心理的变化及其制约因素

  民族心理的变化民族间的文化移入亦即心理移入过程的结果体现为民族成员个体心理和行为的改变。

  随着民族成员中心理和行为发生改变的个体的增多,变化了的心理和行为成为该民族的典型心理和行为,或多数人的心理和行为,则民族心理发生了整体性和本质性的变化,简称为民族心理的变化。

  

民族心理的变化及其制约因素

  民族心理的变化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如移居外地的人,改变本民族的饮食习惯和服装等等,在生活各方面与当地人趋于一致。

  第二、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变化。例如,在汉族的帮助和影响下,某些少数民族掌握了新的生产知识和技能,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第三、心理或行为倾向性的变化,包括兴趣、爱好、动机、态度、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的变化。例如,某些少数民族在与汉族的经济来往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商品经济的观念,关于时间和金钱的价值观念也有所改变。

  第四、自我观念和民族认同的改变。例如,某些移民在与当地民族的长期接触和交往中,逐步改变自己的自我观念和民族认同,最终被当地民族所同化。

  

民族心理的变化及其制约因素

  第五、文化移入应激(acculturatives stress),亦称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的产生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

  不同文化移入民族、同一个文化移入民族中不同种类的文化移入群体,在文化移入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都会有所不同,都需要分别加以对待。

  以上只是简要指出民族心理变化的几个主要方面,没有具体说明文化移入过程为什么和怎么样引起这些变化。

  我们试举一项研究来说明文化移入和民族心理变化的关系。

  原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利亚早在30年代就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即逻辑推理过程进行了卓有成就的跨文化心理学研究。

  

民族心理的变化及其制约因素

  他研究了乌孜别克一个农村的两组农民被试,一组是无文化的文盲组,一组是经过了一年扫盲训练的识字组。

  结果发现两组被试采用了不同的推理方式,文盲组采用了具体推理或图象推理,而识字组则采用抽象推理或假设——演绎推理。

  为什么同一个村庄的农民会有如此不同的推理方式?鲁利亚认为迅速发展的社会历史变革和文化移入迅速发展的社会历史变革和文化移入过程孕育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现代学校教育这一文化移入因素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使人获得新知,而且在于促使人不依赖直接经验来进行语言逻辑推理。

  制约民族心理变化的因素

  

民族心理的变化及其制约因素

  制约民族心理变化的因素不外乎民族社会文化的某些整体特征和民族成员的某些个体特征两个方面。

  民族社会文化的整体特征不仅制约民族文化的变化,而且制约着民族成员个体心理的变化。

  例如,民族经济和政治的实力影响民族心理变化的方向,民族社会的开放性和文化的相似性制约心理移入过程的难易程度、心理变化的大小,民族对外策略影响不同民族成员间接触的机会等等。

  由于上面已经描述了这些因素,这里就重点说明影响民族心理变化的个体特征。

  第一、年龄这一因素不是单纯的生理特征,而是包括了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成分的综合性特征。

  

民族心理的变化及其制约因素

  不同年龄的个体具有不同身心状态和社会地位,这些情况往往决定他们心理结构的开放性和可变性。

  一般说来,个体越年轻,其心理结构越开放可变,因而越容易产生心理移入过程,改变自身的心理。

  第二、学历不仅表示一个人文化水平的高低,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一个人学习能力的大小。

  知识文化和学习能力直接影响一个人对外来文化的理解和吸收的程度,因而学历与不同民族成员间的心理移入过程和民族心理的变化密切相关。

  第三、语言,特别是外族语言的能力是制约民族心理变化的重要因素,因为外语是民族间直接交往的工具。

  

民族心理的变化及其制约因素

  一个人外语好,则有利于他和外族成员接触和思想交流,为自身的心理变化提供了前提和条件。

  第四、行为倾向,特别是个体接触外族成员的动机和态度直接影响心理移入过程和心理变化的程度。

  积极的动机和态度可以促进民族成员间的心理移入过程,加大民族成员心理的变化;反之,消极的动机和态度会阻碍心理移入过程和民族心理的变化。

  第五、个体适应文化移入的方式是影响民族心理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适应方式可以促进或阻碍不同民族成员间的直接接触和心理移入过程,进而制约民族心理的变化。

  

民族心理的变化及其制约因素

  一般说来,同化和整合的方式可以促进不同民族成员间的接触和心理移入过程,加快民族心理的变,而分离和边缘的适应方式会阻碍不同民族成员间的接触和心理移入过程,减慢民族心理的变化。

  这一观点得到郑雪和贝利(1991)研究的支持。

  他们的研究表明加拿大华裔学生中采取同化的适应方式的人数较多,与非华裔加拿大人的接触和交往较多,其民族心理变化的程度也较大。

  而旅居加拿大的中国留学生中采取分离的适应方式的人数较多,并且较少与当地人接触和交往,其民族心理的变化也比较小。

  影响民族心理变化的因素还有一些,如性别、气质和性格等等,这里不一一说明了。

  

民族心理的变化及其制约因素

  民族心理变化及其制约因素的关系不是单向式的因果关系,而是互为因果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因为心理移入的结果即民族心理的变化可以反馈于个体,使个体的某些特征发生变化。

  民族文化变化和心理变化的关系

  民族文化的变化和心理的变化是有区别的,其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两者所处的水平不同,民族文化的变化处于群体水平;而民族心理的变化处于个体水平。

  第二、两者的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变化包括民族的生态、生理、经济、社会、政治以及狭义的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民族心理的变化及其制约因素

  而民族心理的变化是指民族成员的生活方式、知识和技能、行为倾向、自我观念和民族认同以及应激和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变化。

  第三、两者产生的途径不同,民族文化的变化是两个民族间的相互接触所产生的文化移入过程的结果。

  而民族心理的变化是两个民族的个体成员之间直接接触所产生的心理移入过程的结果。

  第四、两者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民族文化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民族整体的某些特征,如民族的整体实力、民族社会的开放性、民族文化间的相似性以及民族对外政策和策略等等。

  

民族心理的变化及其制约因素

  而民族心理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民族成员个体特征,如个体的年龄、性别、职业、所属社会阶层、学历、语言、交际能力、民族间接触动机和态度以及适应方式等等。

  民族文化的变化和心理的变化不仅相互区别,而且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这种联系表现如下;

  第一、两者都是同一个过程即民族文化移入过程的结果的两个方面,这两方面必然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没有民族心理的变化就没有民族文化的变化。

  反之,离开了民族文化的变化,民族心理的变化也不能持久。

  第二、民族文化的变化要以民族心理变化为前提,民族心理变化的个体数量的增多,由量变到质变引起整体民族文化的变化。

  

民族心理的变化及其制约因素

  而民族文化又会影响人的心理,群体由个体组成,个体离不开群体。

  而且,民族文化的承担者和传递者是民族成员个体,民族心理是民族成员个体内化民族文化而来的,民族文化的变化和民族心理的变化自然会相互制约。

  第三、民族文化的变化和民族心理的变化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关系。

  这种相互作用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要通过复杂的反馈途径来发挥作用。

  在个体水平上,民族成员个体的特征直接作用于该个体对其他民族成员的接触和心理移入过程,这一过程的结果即心理变化又通过反馈作用于个体,使个体动机、态度和适应方式发生某种改变。

  

民族心理的变化及其制约因素

  这种改变又进一步促进(正反馈)或阻碍(负反馈)心理移入过程。民族心理变化对个体的反馈作用比较直接明了,而对民族文化变化的反馈作用则比较间接复杂了。

  民族心理的变化通过直接反馈作用于个体,再通过个体与民族整体的关系、民族文化整体特征与民族文化移入的关系,间接制约民族文化的变化。

  同样,民族文化的变化既可以直接制约民族心理的变化,又可以通过复杂的反馈联系来间接制约民族心理的变化。

  第四、很大程度上来说,民族心理是民族文化的反映,而民族文化同样也会反应该群体的特有心理,因此民族文化内化为了人的心理,而民族心理的外化就是文化。

  例如,文化移入过程使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反映到民族成员个体心理中。

  

民族心理的变化及其制约因素

  通过内化过程转化为民族成员新的生产技能和经济观念,实现了民族文化的变化向民族心理的变化转换。

  同样,通过心理移入过程,民族成员中多数人改变了宗教、哲学等等观念,这些变化了的观念可以通过外化过程以组织制度、意识形成的形式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完成了民族心理的变化向民族文化的变化的转化。

  综上所述,作为文化移入过程结果的民族文化变化和民族心理变化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在大多数时候,它们都是相辅相成的。

  它们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换,因此我们应该以一种更加联系的思维来认知这两种事物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