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下馆子的市民,想必曾用过消毒餐具。然而,你知道这些餐具干净卫生吗?
每副餐具至少经过9双手,工人上班前无需洗手,不用穿戴手套、帽子和工作服,直接徒手包装消毒后的餐具,掉地的筷子捡起后继续包装,消毒两三秒后仍有污迹的用抹布擦……这是记者在温州一家餐具消毒服务部卧底打工看到的情景。(8月11日《温州晚报》)
带血迹的餐具、发臭的粗洗池、肮脏的筷子、万能的抹布……用“触目惊心”来形容不过分吧。这样“炮制”出来的塑料薄膜包裹消毒餐具,简直能引起人体的不良生理反应。“合格企业”“炮制”出来的“消毒餐具”成了“带毒餐具”。这样的“消毒餐具”竟然被堂而皇之送上餐馆桌还要消费者多交“消毒”费,太幽默了。有一则寓言叫《钉子与木头》,讲的是钉子被钉到木头里,留下一个洞,尽管钉子被拔了出来,但留在木头上的洞却始终存在,再也无法消失。这个“洞”就像阴影。看了记者曝光的“消毒餐具十大黑幕”,人们可能产生“令人作呕”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像阴影,从而波及那些无辜的良知企业。怎么解决呢?把清洁的希望寄托在企业主的良心发现上显然不靠谱,还得靠相关部门认真履行监管责任。说到监管责任,不能不提到“粪水臭豆腐”的新闻。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臭豆腐闻名遐迩。明清时期,臭豆腐还被皇宫御赐为“贡品”。慈禧太后也是吃货,还专门赐名“青方”。但是,温州市平阳县腾蛟镇的苏先生现在对臭豆腐可谓恨之入骨。据8月7日《温州商报》报道,就在7月,一份臭豆腐差点要了苏先生的命。他整整昏迷了一周才逐渐恢复意识,治疗一个月才恢复健康,光治疗费就花去近15万元。而且医生表示,如果苏先生再晚半天到医院,神仙也救不了他。什么原因呢,原来是黑心商家为了增臭往里加了粪水!这种挑战最底线的行为,已经丧尽了天良。在气愤的同时,不得不追问,如果监管的关口前移,也许可以避免。
监管上的严密、乃至强制性,是唤醒企业道德与良心的最佳工具。部分黑心商家只顾赚钱,罔顾消费者健康,根源在于监管失察。“软监管”的背后难免有部分企业表面应付、阳奉阴违。监管不应该停留在口号文件中、电话传达中,需要真正“硬”在实处。工作检查、监督机制需要常态化、制度化,而不是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