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性 > 阴道 > > 一体化模式下武汉急救不断“提速”

一体化模式下武汉急救不断“提速”

发布:2016-11-04 15:00 | 来源:互联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一体化模式下武汉急救不断“提速”

一体化模式下武汉急救不断“提速”

武汉智慧急救平台

一体化模式下武汉急救不断“提速”

市民参观120指挥中心

120指挥调度、急救人员现场救治、救护车转运等患者到达医院前的急救措施,被称为院前急救,到达医院后的急救则称为院内急救。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院前院内“无缝对接”,则是“急救一体化”的重要内容。

2013年,武汉市急救中心拉开院前院内一体化融合的序幕,先后与市一医院、市医疗救治中心、亚心医院、武昌医院、市五医院合作共建专科急救站。今年10月,市急救中心进一步与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开展规范化的“急救一体化”系统建设。在“急救一体化”模式下,市民可通过微信一键报警,急救车GPS自动锁定呼叫者,送医途中便可“视频连线”为患者远程会诊,同时院内救治的各项准备工作有序进行。可以说,从市民拨通120的一刻起,急救的链条就开始运转了。

昨天,本报首家全媒体健康视频互动平台“周医见”,从后台报名的50多位粉丝中,特邀10位市民代表走进大武汉急救的“心脏”——武汉市急救中心,体验一体化急救“尖板眼”,零距离感受120的速度与责任。

1、通过手机微信可“一键报警”

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不断闪烁的调度信息,昨天,受邀前来的市民代表走入武汉市急救中心120指挥中心,便被现代化的调度系统吸引住了。目前,武汉中心城区共有43个急救站100多台救护车,担负近千万人口的院前急救任务,所有任务指令都是从这里发出的。

记者看到,每个调度员面前都有3块电脑显示屏。调度员接通电话后,通过左边的网络地图锁定呼叫者位置;接着通过中间显示屏匹配最近的车辆,并发出派车指令;这时右侧屏幕显示出该急救任务的执行进展,供调度员实时跟踪。

上午9点48分,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调度员拿起电话尚未开口,调度系统便自动锁定使用“武汉急救”微信平台的呼叫者位于武胜路江汉一桥附近。

“传统的120呼叫方式是由调度员接听电话,询问患者位置、病情,再调派救护车前往。这一过程要争分夺秒,而对于急救中心的调度员来说,在短时间内获取患者完整而准确的信息存在一定难度。”市急救中心主任江旺祥介绍,语言障碍、醉酒、外地来汉者往往无法说清楚所在位置,给派车带来困难。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武汉独居老人、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也使这一问题更加凸显。统计显示,去年120出车13万次左右,因报不清楚地址导致未能及时救援的情况超过2‰。

今年7月,随着微信急救的推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市民只需关注“武汉急救”微信平台,紧急情况下一键报警,就可将事先在微信上预留的个人信息、医疗健康状况、实时位置等发送到120指挥中心。此外,微信平台还可提供救护车甄别、微信支付、急救技能培训等服务。

2、调度员通过电话隔空指导急救

MPDS即“急救优先分级调度系统”,由美国国际急救调派研究院推出,它将患者病情或受伤程度分为6个级别,调度员依轻重缓急调度救护车。此外,MPDS一个核心理念是,在救护车到达之前,对呼叫者进行无间断的电话急救指导。

昨在武汉市急救中心120指挥中心,来访的市民代表“亲历”了一次“电话急救”全过程。

9点55分,调度员肖燕接到呼叫,青山区和平大道青和居小区一名89岁的老人摔伤,需要送到武汉市九医院。肖燕将任务就近指派给园林路急救站,1分钟后,司机王祥、医生何军、护士孔丹乘坐的救护车驶出急救站。

考虑到高龄老人摔伤的严重性,肖燕分派完任务并未立即挂断电话,而是通过简单的问答进一步了解老人伤情,并指导家属该如何处置。这些问题包括“摔倒是何时发生的”“高处坠落还是平地跌倒”“目前有没有出血”“病人是否清醒”等。幸运的是,从反馈情况来看,老人的情况比较平稳。任务跟踪显示,10点08分,救护车到达现场接到老人,并于20分钟后将其送达市九医院。

武汉市急救中心120指挥中心主任丁一鹛介绍,武汉是首批引进“急救优先分级调度系统”的城市之一。自该系统2013年在汉启用,目前共电话指导急救42871例。

3、智能救护车堪比“移动ICU”

目前,武汉中心城区120急救车数量已达100多台,包括15台搭载各种“尖板眼”仪器设备、堪称“移动ICU”的智能急救车。病人还在急救车上,相关检查数据已通过“急救云”传输到医院。

6月底,家住万松园的一名孕妇突然破水。送医途中,急救人员通过对讲和视频设备接通市一医院妇产科。撩开被褥的瞬间,连线两边的医护人员都吃了一惊:孕妇宫口大开,毛毛的脚都掉出来了。

危急时刻,妇产科专家一面指导急救护士将毛毛的脚还纳到阴道内,一面指导产妇跟随她的指令调整呼吸。5分钟后产妇抵达医院,便被径直推入手术室,顺利诞下一个6斤重的男宝宝。

市急救中心主任江旺祥介绍,院前急救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院前急救的任务就是把病人送到医院,当时的救护车可视为“转运型救护车”;“非典”后对院前急救提出新要求,急救人员需在车上对病人进行救治,确保把病人安全地送到医院,此时救护车上配备了各种车载检查设备,可视为“监护型救护车”;如今,急救车与互联网结合后,不仅仅是病人的简单转运工具、救治平台,更是有利于病人救治和急救出车管理的数据载体。

据了解,除了15台“天生优渥”的新型智能急救车,市急救中心还将陆续在原有救护车基础上加装智能系统。同时,市急救中心将严格执行物价局定价,患者使用“智能救护车”,并不会加收额外费用。

4、从院前到院内一路“绿色通道”

6月29日,73岁的谭爹爹突发急性心肌梗死,被120救护车转往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转运途中,急救医生便将患者的心电图、血压、心率等检查结果传至亚心胸痛中心值班医生。

就在急救车上,值班医生与患者家属“隔空”对话,家属明确手术意愿后在电脑上按下确认键。与此同时,亚心医院内的准备工作便开始了,包括介入导管室准备、转运床准备、电梯控制等。

12点14分,救护车抵达亚心医院大门。

12点15分,患者被推进介入导管室。

12点18分,手术开始。

12点23分,球囊扩张,堵塞的血管被成功开通,整个过程仅用9分钟,刷新华中地区急性心梗抢救最快纪录。

对于心梗病人,血管堵塞后拖的时间越长,预后越差。因此,从患者进入医院大门到推入介入室做球囊扩张的时间(简称“D2B”),常用于衡量医疗机构对急性心梗病人的急救能力。D2B的国际标准是不超过90分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