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院 > > 医院“铅衣人”:每天负重二十斤 “吃”着射线做手术

医院“铅衣人”:每天负重二十斤 “吃”着射线做手术

发布:2015-12-19 00:30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大众网随医记医院“铅衣人”:每天负重二十斤 被拍千张X光片 手术安排的非常密集,上一位病人刚刚离开,立即开始为下一台手术开始准备,崔美平和蒋文彬两位医生

医院“铅衣人”:每天负重二十斤 “吃”着射线做手术

  穿上20斤的铅衣,蒋文彬和崔美平正在工作中。

  【编者按】近期,从山东到全国,好几名医生英年早逝。医生的“过劳”令人唏嘘。医生到底有多累?大众网派出多路记者,蹲点青岛医院一线,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医患的酸甜苦辣。

  期待《大众网随医记》能增进医患理解,彼此尊重,才是共赢。

  大众网随医记医院“铅衣人”:每天负重二十斤 被拍千张X光片

  随医地点:青岛市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介入中心

  时间:12月15日14点

  随医记者:宿大祯

  在被人们尊称为“白衣天使”的医护人员中,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特殊群体,为了患者解除病痛,他们在血管造影机放射出X光射线的手术室里工作着,射线成为他们每天都躲不过去的健康威胁。他们在手术服里必须多穿一件20斤左右重的防辐射铅衣、戴上铅围脖。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医护人员长时间负重工作,汗流浃背,介入手术一天的辐射量相当于拍上千次X光片。大众网记者12月15日在青岛市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介入中心,走近“铅衣人”,目睹了这个平常而又不平凡的医护群体。

医院“铅衣人”:每天负重二十斤 “吃”着射线做手术

  挂满铅衣的衣架

  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二楼的DSA导管室,就是专门利用X线为患者做介入的手术室。被称为导管室的手术室外面,有个专门的衣服架,上边挂着不同颜色的防辐射铅衣,没有袖子,看上去像连衣裙。一旁的医生告诉记者,以前的单件铅衣有30斤重。现在新款铅衣全套有20斤左右,比过去的能轻一点。

医院“铅衣人”:每天负重二十斤 “吃”着射线做手术

  蒋文彬在穿铅衣

  14点,主任医生蒋文彬来到更衣室,动作熟练地穿着上铅衣,为即将开始的手术做好准备。当天下午的手术安排只有三台,较平时少。他平均每个周要在导管室内做四十多台手术,时间最长的一次从早上七点半一直到晚上十点半,做完一台接着做一台没有停歇。这期间一直穿着20斤的铅衣,这让颈椎、腰椎间盘突出成为介入中心医生通常的职业病。

  为了得到最真切的体验,记者试穿了一下铅衣背心和裙子,感觉自己下沉了几厘米似的,再戴上特制的铅脖套,头重得难以转动,脖子也变得僵硬起来。走起来步履维艰,不到5分钟,肩膀和腰部的负重感很明显,抬起双手十分不易。难以想象,医务人员身着这副“铠甲”,还能自如地做手术。

医院“铅衣人”:每天负重二十斤 “吃”着射线做手术

  崔美平带上专业的防护眼镜

  除了铅衣之外,主任医师崔美平还戴上了特制的眼镜,来阻隔眼部受到的辐射。虽然穿着铅衣,但它也不是完全能防辐射。铅衣装备主要是保护甲状腺、肾上腺等部位,但为了手术操作方便,医生的胳膊、手、脸等部位依然裸露在外,所以铅衣只能防掉大约50%的射线,剩余部分会缓慢进入身体。

  “现在很多人到医院做检查都担心拍X光片影响身体。和我们这个工作比起来,那可真是小巫见大巫了。”崔美平说:“我们是一边‘吃着’射线,一边做手术。”一般的血管造影手术用时十几分钟,心脏介入治疗手术一般需要近一个小时,稍复杂的需要两个多小时,特别复杂的要四五个小时。

  在X线照射下连续工作四五个小时,曝光量相当于连续拍了1000张X光片。 由于长年累月受辐射,部分医护人员的白细胞低于常人。许多人坚持不了,选择调离岗位,国内的介入治疗专家非常缺乏。

医院“铅衣人”:每天负重二十斤 “吃”着射线做手术

  手术用的导丝

  “介入治疗”,大多数人对这个医学名词还比较陌生。它既能扭转内科药物对改变组织结构无能为力的窘迫,也能避免外科手术对机体 “大刀阔斧”的伤害。这种治疗没有敞开的刀口,在现代影像设备的引导下,一双起死回生的妙手牵引着一根头发丝粗细长的导丝,深入“敌后”,直捣“黄龙”,为患者解除病痛。

  这种手术对医生的技术要求非常严格,导丝在细窄的血管中游走,导丝的走向走势全凭医生的一双手对力度的把控,需要精神高度紧张,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刺破血管。

医院“铅衣人”:每天负重二十斤 “吃”着射线做手术

  高辐射的大型X光造影机

  手术室中间、紧贴手术台摆放着一台四五米高的“庞然大物”——高辐射的大型X光造影机,这是介入手术必用的一种设备。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它就像医生的眼睛,能够将患者的病变部位看得一清二楚。

医院“铅衣人”:每天负重二十斤 “吃”着射线做手术

  血管在X光下成像

  X光线能够穿过人体,所以就要靠连接起来的导丝注入“造影剂”,这种“造影剂”是X光线所穿不过去的,从而根据造影分辨出血管变窄的地方,找到“罪犯血管”,进行进一步的“架血管支架”治疗。

医院“铅衣人”:每天负重二十斤 “吃”着射线做手术

  患者仅手上有个小口

  这种手术的好处是患者的受创少,一个直径不过3毫米的针眼,便是留在患者身上全部的手术痕迹,伤口24小时基本可以愈合,三四天的时间就可以全部结痂长好。

医院“铅衣人”:每天负重二十斤 “吃”着射线做手术

  患者手术完还能自己走路

  与其他手术不同,心脏造影手术后,病人还可以自己下床行走。

  手术安排的非常密集,上一位病人刚刚离开,立即开始为下一台手术开始准备,崔美平和蒋文彬两位医生甚至没有离开过手术室。

医院“铅衣人”:每天负重二十斤 “吃”着射线做手术

  蒋文彬给病人手部消毒

  蒋文彬使用碘酒为患者进行手部消毒,导丝就是从右手肘部经桡动脉进入的。

医院“铅衣人”:每天负重二十斤 “吃”着射线做手术

  崔美平给导管和导丝冲洗

  于此同时,崔美平在用生理盐水清洁导管和导丝,虽然这些都是一次性用品,但是还是要加倍注意,做好双重保障。

医院“铅衣人”:每天负重二十斤 “吃”着射线做手术

  X光线靠脚踏板开关

  医生脚下的踏板是X光线的开关,一踩一抬之间,便是辐射与健康的交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