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院 > > 上海警方已排除复旦投毒案情杀可能性

上海警方已排除复旦投毒案情杀可能性

发布:2015-10-21 11:53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复旦投毒案受害者黄洋的逝世,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目前,作案嫌疑人初步判断是同寝室的林某,林某的作案动机以及更多的案情进展,警方表示由于目前正在调查中,不便透露更多信息。 对网上各种流传的嫌疑人作案动机说法,复旦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方明表示,受

    复旦投毒案受害者黄洋的逝世,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目前,作案嫌疑人初步判断是同寝室的林某,林某的作案动机以及更多的案情进展,警方表示由于目前正在调查中,不便透露更多信息。

    对网上各种流传的嫌疑人作案动机说法,复旦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方明表示,受害人黄某与嫌疑人林某在不同的专业就读,在不同的医院实习,两人在学业上没有太大交集。微博上流传的林某因妒忌而起意投毒的说法并非事实。此外,方明表示部分媒体报道中所提及的,林某投毒所使用的有毒化合物种类及获取渠道也并未获得公安机关的证实。记者从上海警方获悉,目前已排除“情杀”可能性。

    毒迹追踪

    高毒剧毒试剂库任课老师都不能进

    本报讯(记者张航)导致黄洋身亡的是一种名为N-二甲基亚硝胺的实验用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属严格管理范围,普通医院并无库存,一般都是由课题组购买。记者昨天从北京多所高校了解到,学校对高毒剧毒化学药品、试剂管理严格,任何老师都无法进入库房。

    昨天下午,记者联系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多所拥有医药化学相关专业的高校。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博士生罗晶晶告诉记者,他们在学习期间也能接触到一些有毒的试剂,但从没想过带出实验室害人。

    记者了解到,事实上各高校对化学类实验药品、试剂管理非常严格。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院长方维海告诉记者,该院实验部门有15位专职工作人员,每天根据实验需要提供试剂、药品,用完后逐一清点收回,绝不能遗漏。方维海说,一组实验通常有8名左右大学生参加,1名任课教师和1名助教带领,监管力度很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生过学生私带化学试剂出实验室的情况。”方维海说,学院也拥有一些如氰化钾这样的高毒、剧毒化学试剂、药品,但都在独立的专门库房保管,只有实验室技术人员根据实验需要配送,“指导实验的任课老师都不能进去。”

    据了解,还有一些院校的剧毒实验试剂库房门,得有两位老师同时开锁才能打开。

    北大医学部、北京化工大学的教授告诉记者,N-二甲基亚硝胺是一种破坏性模型药物,一般化工、化学系的学生不太会用到,医学、医药学专业的学生做实验可能会用。虽然它外观是黄色液体,但溶解在水中的速度很快,因此不太容易被发现,“这类实验药品的管理需要引起重视。”

    黄洋遭到投毒的事件在网上最早发布时,不少大学生都提到了当年“铊中毒”的清华学生朱令。1994年至1995年,就读清华化学系物理化学和仪器分析专业的朱令出现中毒症状,后出现昏迷,至今没有康复。师生当时通过刚兴起的互联网向国外求助,发现是铊中毒。“铊、N-二甲基亚硝胺都是罕见药品,很多医生都不了解,延误了治疗。要加大剧毒药品的药理普及。”北大医学部药学院的专家说。J067

    同学观点

    “误杀说”没根据

    有学生认为,目前网上的“误杀说”为不实传言。记者从一位黄洋同学处得知,与林、黄二人同寝的第三人为上海本地人,平时很少住在寝室里。“从任何角度分析,林也不会在饮水机里投毒去杀一个很少会在寝室里喝水的人。”林的同学这样分析。

    一名叫做“高啸”的复旦学生在网上表示,其实黄洋的死是被误杀,涉事寝室住了三人,是一对在中山医院实习的室友闹矛盾。五官科的受害者黄洋喝水时发觉异味,甚至帮室友换了水、清洗了饮水机。

    同时,网友发现,一名可疑人物“诛姜成”,于2012年12月底多次在咨询“N-二甲基亚硝胺”,人们怀疑此人就是嫌疑人林某,意图杀害寝室第三人“姜成”。

    昨天,记者多方打听得知,与林、黄二人同寝室的第三人为上海本地人,平时很少住在寝室,如今在外实习,名字也不是网上流传的“姜成”,而是姓“葛”(音)。案发寝室楼管理员称,案发寝室已经清空并被封锁。

    “不至于在饮水机里投毒去杀一个很少会在寝室里喝水的人。”不少学生也分析。

    还有学生分析,林本人曾在国内肝胆类核心期刊上发过文章,对肝胆病理了解程度较高,没有必要到网络上去提问。记者从复旦校方打听到,黄洋寝室中没有姓“姜”或叫“姜成”的学生。学校呼吁尊重和确保司法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