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医院老院区10月4日停诊
新院区新增认知障碍科等学科,10月6日试开诊;未来老院区原址将恢复天坛世界文化遗产历史风貌
昨日,医护人员在天坛医院门诊大厅合影。当天是天坛医院老院区最后一个门诊接诊日。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新京报讯 (记者戴轩)昨日下午,天坛公园的西南角迎来了一场特殊的“告别会”,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和拎着检查报告的患者们在天坛医院留影,希望记录下老院区最后的剪影。这个拥有几十年漫长历史的院区即将退出历史,于10月4日正式停诊,不久后,天坛医院将在丰台新址迎来新的开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始建于1956年8月23日,是一所以神经科学为特色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是世界三大神经外科研究中心之一,也是亚洲的神经外科临床、科研、教学基地。
记者近日获悉,位于南二环的天坛医院旧址将关停,医院整体搬往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19号(南四环花乡桥东北)的新院区。10月1至3日,老院区关停门诊,预约的患者到新院区就诊;10月4日老院区关停急诊;10月6日新院区试开诊,接待各科患者就医。
据介绍,新院区建设历时5年,总建筑面积35万多平方米,服务环境和条件较老院区有明显改善。
相比老院区,新院区内新增认知障碍科、心脏及大血管外科、脑肿瘤综合治疗、康复等学科。新院将强化人才培养、研究创新和成果转化等功能,并强化“内外妇儿”等基础专业建设。
记者获悉,搬迁全部结束后,老院区将启动腾退移交工作,未来这里将恢复北京天坛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风貌,助力中轴线申遗。
■ 现场
医生、患者在各角落拍照留念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即将成为历史的天坛医院老院区。相较以往熙熙攘攘的景象,门诊大厅里前来就诊的患者减少了一些,以往拥挤的医院过道也变得安静。在门诊楼和住院楼,一些房间已经熄灯上锁,仍然开放的诊室中,大型设备也基本搬出。
据了解,天坛医院的搬家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为了不影响患者就诊,各科进行了“错峰”搬离,门诊、神内等科室昨日仍在接诊。下午三四点,三楼工作站外不少患者正等待就诊。
有医生告诉记者,这两天他已经在新院和老院往返数次,东西搬得差不多了,当天门诊结束后,电脑等接诊必备的设施也可以搬走。记者在现场注意到,不少医生的抽屉已经清空,除了桌椅、病床,只有窗台上的绿色植物还留在原地。
昨日,天坛医院举行了一场告别仪式,下午四五点,医生们自发聚集在门诊大厅,和同事们拍照合影。记者在医院中漫步时,沿路有不少医生和患者举着手机为医院各角落留下影像记录。
■ 贴士
天坛医院新院区怎么去?
目前,共有10条公交线路可到达“新天坛医院”:乘坐90路、602路、845路、161路花乡桥北下车即到;乘坐353路、627路、691路、692路、736路、845路四合庄站下车向东步行80米,随后向南进入樊羊路步行470米。
此外,乘坐地铁10号线到首经贸站出C口步行约2000米也可抵达。
居民需要了解医院搬迁进展等相关信息,可拨打24小时咨询电话:59976550、59975043,或查询北京天坛医院网站、官方微信“北京天坛医院”,以及拨打“12320”热线。
■ 讲述
刘正华 骨科患者
“两三岁就和天坛医院结缘”
我从小住在郭庄北里,就在天坛南门附近。两三岁的时候就和天坛医院“结缘”,小时候身体不太好,父母经常带我来这。后来虽然搬去了航天桥,但生了病,我还是习惯到这看。
这几十年,医院的变化很大。我记得小时候天坛医院是在现在口腔医院的位置,面积比较小,就是两排平房,一排横着、一排竖着。慢慢的,医院面积越来越大,各方面条件也得到提升,设备齐全了很多。
最近我后背有点不舒服,今天下午来挂号,等了半个小时就看上了。这两年经常腰背不舒服,常看骨科,和大夫们都熟悉了。
一年前我就知道天坛医院要搬,担心没有现在方便了,但是新院区的地方更大,能够方便更多患者,也是一件好事。
舍不得他们,但也祝福他们,希望新院区发展更好。下次照片子,我就去新院区。
伊九锡 脑血管科患者
“医院搬到哪,我都跟着去”
天坛医院跟我们家关系大了。2008年,我老伴得了脑胶质瘤,自那以后我们就经常来医院。手术是在天坛医院做的,之后定期来医院开药和复查,十年了,现在老伴还很健康,我们对医院很信任,也很感谢。
我自己得了疑似脑动脉瘤,今天来脑血管科取药,医生给我约了10月29日的号,复查就要去新院区了。
虽然没有去过新院区,但我一直很在意医院的信息,三年前就从电视上知道天坛医院要搬家,可以说从新院破土动工的时候就关注了。
我们经常来医院的,都知道大半个中国都有人来天坛医院看病,检查室外一等就是一家人,河南的、西北的、河北的……新院区面积大、条件好,对这些患者是件好事。
这十年里,天坛医院的就医环境在变好,硬件、人文条件都好了很多,我祝愿新院区能更上一层楼。
我家住劲松,以后去新院路要远点儿,但是以后需要就医我们还会去。天坛医院搬到哪,我都跟着去。
梁丕霞 内科主任医师
“我熟悉这里的一砖一瓦”
我记得很清楚,自己是1984年9月1日来到天坛医院工作的,34年了,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白班夜班好多年,门诊病房救了数不清的病人。
从一个小大夫到现在,医院见证了我们的成长,青春和岁月都留在这里,实话实说,挺舍不得。
我们八月底就开始搬家,现在基本收尾了,我上午还去了一趟新院区。两边特别不一样,毕竟是新的地方,设备、环境都不一样。
天坛医院的历史很长,建筑的历史并不长,也一直在经历变迁,我刚来的时候都没有这个楼(门诊楼),大夫出诊都在平房里头,病房楼也是后来建的。
未来肯定会更好,新天坛,新挑战,我们都会继续努力。
郑华光 神内科副主任医师
“搬家这两天,没影响门诊”
我是2008年来到天坛医院工作的,要说最舍不得老院区什么,其实是这十年的成长以及和师长同事们一起抢救疑难重症患者的经历。
虽然要搬家,但就医秩序不能疏忽,这两天我在两个院区间往返跑,门诊也还在出,确实接了一些比较有意义的病人。昨天上午我接诊了一位天津来的患者,孩子马上要出国,不知道妈妈身体状况如何,在网上看到天坛医院要搬家了,急匆匆开车过来,给妈妈检查身体后发现没有那么严重,就松了口气。
今天我接诊了18个病人,有一位是刚毕业两年的女孩,有偏瘫风险,转诊了好几个医院都治不好,刚刚帮她看了,确定了下一步治疗方向,她觉得很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