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每逢两会,医改都是热门话题,今年也不例外。近日,就医疗拥堵的问题,卫计委负责人在人大记者会上表示,分级诊疗将是缓解看病难的重要措施,并称“分级诊疗实施之日,乃为我国公立医院改革成功之时”。然而,分级诊疗真的能够推广开来吗?
一、破解看病难的确需要分级诊疗,不能是个病就去大医院扎堆去大医院看病,挂号、就诊、交费,没有一项是不需要排长队的,因为人实在是太多了。被冠名“全球最大医院”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每天门诊患者爆棚的场面,“堪比春运”。而医疗拥挤经常与医疗资源短缺联系在一起,医生少,患者多,怎么可能不“堵”呢。但实际数据告诉我们,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远比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严重。事实上,在我国的大城市,医疗资源的供给已经高于很多发达国家,但地区之间医疗资源的差距非常严重,大城市和小县城根本就不能比。
这个时候,如果不改善资源的配置结构,即便增加再多医疗资源,还是不能阻止人们往城市里的大医院跑。因此,“分级诊疗”非常重要,患者以后看病在基层就解决了,不用再跑那么远到大城市的大医院去。
二、但是现有制度下,身边的医院信不过,人们还是扎堆大医院患者们之所以挤在三甲医院里,实际是对优质医疗资源趋之若鹜。虽然现在喊“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或者“就地能看病,大病不出县”的口号,但是对普通人来说,不能完全区分什么是大病、什么是小病,一旦身体出了什么问题,总是以“宁可信其有(大病)”的谨慎态度来诊断。因此,要想让大家就地看病,首先在基层、在社区应该有高水平的医生。
大医院“人山人海”
但是目前用行政手段配置医疗资源,使得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之间差距明显,因为医疗机构级别越高,政府分配给的资源越多,财政投入越大。由此人们形成了固有观念,认为基层医生水平有限,好大夫都在大医院。大医院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也吸引了更多的患者就诊,进一步拉大了基层医疗机构和大医院之间的差距。
现有政策并不能很好地弥补这种差距。一方面,为了鼓励分级诊疗,一些地方政府曾试图以拉开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和中、大医院之间的报销比例差距,引导患者在基层首诊。但是那些有能力跑到大医院去看病的人,又怎么会为了省一点钱就拿自己的命冒险?另一方面,国家想通过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来吸引更多优秀医生的加入,但这可能并没有太多吸引力。
三、同时,改变“看病贵”的举措,让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降低去年5月,国务院下发通知,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其有两个要求,一是破除“以药补医”,二是承接分级诊疗,实现“就地能看医,大病不出县”。但实际上,这两个目标是相互矛盾的。
公立医院改革破除“以药补医”
过去,国家允许医院药品加成15%销售来增收,但2011年我国开展县级公立医院试点以来,要求取消药品加成,即进价多少,就卖多少。此举当然是好事,旨在破除公立医院的逐利机制。但是,想要通过增加政府财政投入,来弥补公立医院失去的这部分收入,只是看上去很美。很多医院收入缺口难弥补:
而学者曹健在接受财新采访时表示,“对每所试点医院而言,因补偿不到位而形成的收入缺口占医院减少收入的比重大多在15%到60%之间,最高甚至超过80%”。在此种情况下,县级公立医院的降收,使得现有基层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降低,更别提吸引优秀医生下基层了。
四、鼓励医生自由执业才是出路行政安排难以实现分级诊疗,根本原因在于好医生没有被激励到基层去,这样患者在基层也没有可以信得过的医疗服务。研究医改的学者刘国恩,在参加腾讯《惊蛰论坛》时提到,“只有对医疗服务体系进行彻底改造,消除医生自由职业的障碍,从现在的医院里转型出一批全科大夫到社区里开设诊所,并且医保能够跟进,那医生的收入不会比在医院差,医生也有动力到基层去。”这也意味着,分级诊疗要想成功,必须开放医生自由执业,市场本身会推动医生走出来,走下去。
事实上,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社区门诊承担着很大的作用,比如,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朱恒鹏曾提到,美国每年12亿人次的就诊量,其中81%发生在医院外的医生诊所。刘国恩提到,2014年统计数字显示,全国13亿多人,只有1.7亿人次的住院次数,17亿人次是门诊。因此,门诊是整个医疗服务的重中之重。而我们的大医院大包大揽,专家门诊、普通门诊都在接。实际上大医院只要保障专科治疗就可以,剩下的普通门诊完全可以由基层社区门诊来分流。如果本着“各司其职”来转变医疗服务体系,大医院的医生们出来开社区诊所,一定会受到患者的追捧。
而目前,现行医师法规定,一个医生只能在其注册的医院行医,否则就得承担违反法律的风险。虽然一些地方政策有松动迹象,但想要自由执业开诊所面临的“隐性”障碍也不少。
结语:行政手段既激励不了医生,也吸引不了患者,注定让分级诊疗走不远。而唯有解放医生,鼓励自由执业,才能让一批医生有动力到基层中来第3462期 本期责编 李敏
出品 腾讯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评论独家稿件,转载必须注明“转载自腾讯评论《今日话题》栏目”,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有长篇回复,欢迎投稿:622002625@qq.com,也可以关注“今日话题”微信回复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