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06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张丽)得病之人,到医院来寻找的,不仅仅是健康,更重要的是阳光。绍兴市人民医院的为医者深知此理,便在每个患者的药方中加入了一味“阳光”——“孺子牛”志愿服务。6年前,这一志愿者团队成立,由最初的20多名成员发展到现在的1800多名。日前,绍兴市人民医院“孺子牛”志愿服务项目荣获了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13个部门和单位联合组织开展推选的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荣誉称号。
3月3日,记者在绍兴市人民医院蹲点一天,记录下了这里属于病人和志愿者之间的温馨故事。
早上9∶00术前等待室
病人离开亲人被推上手术台前,要先进术前等待室。手术前的等待,可以想象有多么煎熬。绍兴市人民医院特设“术前抚慰”志愿服务项目,这是记者蹲点的第一站。
早上9时,一位病人被推进等待室,护士将写有“10”字的号码牌放在病床上,便开始忙活术前准备工作。
“昨晚睡得好不好啊?”志愿者许登峰被消毒服、帽子和口罩包裹严实,只露出一双真诚和善的眼睛。她今年47岁,是个开消防器材店的个体户,店里长年需要人看守,她却爱上了当志愿者,一周至少参加一次活动,还自学了心理学,就是为了更好地关爱照顾病人。
她俯下身,帮着把有点散开的被角掖进去。病床上的妇人,皮肤黝黑,眨巴了下眼睛算是回应。
“是不是有点紧张啊?别紧张啊。”许登峰一手触摸着妇人的肩部,一手握着妇人微微颤抖的手。
“我胆子很小,从来没进过医院。”妇人沉默许久后,终于开口,怯怯地说道。
许登峰见她愿意交流了,便和她随意地拉起家常,聊着聊着,妇人的话越说越多,原本紧绷的脸开始慢慢放松下来。
20分钟后,手术时间到了。许登峰推着妇人,和她说笑着走向手术室。
中午11∶10内镜中心
“内镜中心,对肠胃进行检查,需要患者空腹,长时间排队等待,往往使他们失去耐心,烦躁累积,也是一家医院最容易产生矛盾的地方。”听完老护士长的介绍,记者怀着惴惴的心来到中心。
已到饭点,走廊两排的座椅上依然坐满了人,或轻声聊天,或静坐不语,空气中似乎嗅不到焦躁的味道。
“72号马丽娜在吗?”这时,68岁的志愿者孙丽珠喊道。她身穿绿色志愿者马甲,留着短卷发,面带微笑,语气中是年长者特有的耐心和柔和。
看到有人应和,孙丽珠快步走到患者面前。“马上轮到你了,先把药喝了,会帮你减轻痛苦。”孙丽珠边解释,边打开药,像哄孩子一样,帮着把药送到患者嘴边。
来做检查的马丽娜今年63岁,从10公里外的绍兴孙端镇,转了两趟公交车,早上7时便赶到医院。饿了四五个小时,看着一个个从检查室出来痛苦的脸,她一直眉头紧锁。此时得到和自己差不多年纪的孙丽珠的照顾,马丽娜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晚上7∶00急诊室
夜幕降临,医院也开始归为宁静,除了一个地方——急诊室。
进门诊大厅右拐,再右拐,穿过一条长长的回廊,便是急诊室。匆忙的脚步声,孩子的啼哭声,病人的呻吟声,仿佛来到另一个世界,慌乱、紧张充斥其中。
今年21岁的谭佳是当晚的当班志愿者,她的另一个身份是绍兴文理学院大二学生,白天要上课,只能晚上来做志愿者。只见她站在咨询台后,帮着护士一起给病人做辅助工作,动作忙而不乱,似乎对眼前的一切早已习惯。
“同志,帮我的孩子测个体温。”一位妈妈抱着孩子来到谭佳面前说道。咨询台兼顾测体温和量血压的功能,她将电子体温计装上消毒后的测量头,塞进孩子的耳朵。孩子扭着身体,开始哭泣,谭佳赶紧拍着孩子,像个小妈妈一样哄道:“不哭,不哭,马上好了。”
急诊病人不停地来来往往,谭佳也忙忙碌碌,未曾休息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