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进入深水区后,推进多点执业的呼声一直不断。在中央政策不断完善,地方落实细则不断推出的情况下,实际的成效究竟如何?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地方“多点执业”医师数据时发现,尽管多地的试点已实行多年,但现有的“多点执业”医师人数占总医生比例较小。
值得注意的是,影响“多点执业”推进的原因,除现有的医疗体制问题及医生精力有限的个人原因外,一些先走出去“多点执业”的医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也使得其他医生开始慎重地考虑进行“多点执业”的时机。
一位上海三甲医院医生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一个公立医院的医生,他的专家号在医院里被票贩子以3000元的价格倒卖也有许多人愿意买,但当他到私立医院执业,将挂号敞开并定价为500元,但是却没有那么多的病人。
“走出去”之难:北京多点执业注册仅1/10
事实上,早在2009年,原卫生部发布《关于医师多点执业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开始推动多点执业。当年,广东16家医院成为了试点单位,截至2014年的数据显示,广东有医生21.7万人,办理多点执业注册的医师仅4000多名。
同样,其他地区的数据也不理想。如,河南的“多点执业”政策已经实行4年多,今年1月,河南省卫计委统计数据显示,河南注册执业医师数共159043人,注册多点执业医师数共288人。
此外,优质医疗资源集中的北京,自2011年启动医师多点执业试点工作,但近期的数据显示,目前北京执业医师有8万多名,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市医师多点执业注册数累计为8000多人。
这意味着,目前北京多点执业注册数为现有执业医师的十分之一,不过与全国相比,推进的效果相对较好。但此前医客有调查显示,77%的医生希望抛弃仅为一家医院工作的状态,尝试多点执业、自主创业等其他执业方式。
对于影响医生多点执业的原因,多位医疗界专家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大医院中的医师已经在超负荷工作,很难有精力和时间去多点执业。
此外,在国家卫计委法制司司长张春生看来,目前我国公立医院管办不分,医院自主权小,事业单位体制有很大问题,医生自由执业一步到位很难。
央视的一项调查也显示,超过60%的有多点执业意愿的受调查医生担心原单位的阻挠,一般的医生担心多点执业会影响到自己在本单位的晋升和职业发展。
而2015年1月,国家卫计委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已明确提出,第一执业地点医疗机构应当支持医师多点执业并完善内部管理,不能因医师多点执业而影响其职称晋升、学术地位等。
一位三甲医院副院长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直言,其作为领导层,有人提出要多点执业,原则上是可以。但是在实际操作上容易遇到问题,例如一个其他医院的大夫想要过来多点执业,社保等其他的福利问题应该按怎样的比例分配、出事了又该怎么管都还未明确。
据记者了解,在现行的人事制度下,公立医院医生仍然是“单位人”,领全职员工的工资,担负着全职员工的工作量,编制、晋升、养老、科研等全与公立医院息息相关,目前医生的工资、福利、社保都由原单位出。
这种情况下,在一些医院管理者看来,医生在其他医院多点执业,原单位显得有些“不太划算”,这也成为医院不愿意放人的原因。
“走出去”之后:缺少人气需重塑医生品牌
但也有医院管理层人士一直倡导医生“走出去”多点执业。做过18年院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原院长郑树森对于多点执业的态度就比较开明。
2月28日,郑树森在2016中国品牌医生风云汇暨好大夫年度盛典上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家提出的多点执业等措施,能够让医生在公立医院的平台上不断提升技术的同时,又能深入基层为百姓服务,培养了基层的医护人员。同时又通过多点执业的方式提高了自己的待遇,这是合理的。
已有基层因为医生的“多点执业”而获得利好。例如,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房颤中心主任刘兴鹏,将其医生集团的多点执业点选在了河北燕达医院,这家医院同时和刘兴鹏的第一执业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是对口合作单位。
刘兴鹏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过去那里的老百姓来北京市中心看病有40公里,从早上五点半排队到医院挂号,到看完病回家都将近一天的时间。医生集团在燕达医院出诊后,方便了周围的百姓。
目前有一些医生已经像刘兴鹏一样,获得了医院的理解与支持,名正言顺地“走出去”,并取得一定成就。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医生在“多点执业”时却又会面临新的考验,这也是目前许多医生担心的。
章行动(化名)是上海一家三甲医院的医生,他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公立医院的名医真遇到过这种情况,该医生的专家号在医院里被号贩子抬至3000元倒卖,许多病人还愿意买,但当他到私立医院执业,将挂号敞开并定价为500元,但却没有那么多病人。
章表示,这也是目前部分医生有多点执业的想法,但是没有实践的“胆子”的原因。现在的公立医院品牌远远大于医生的品牌,一些溢价的产生是来自于医院的品牌,而非医生本人。
“例如北京协和医院的知名度非常高,许多病人慕名而来挂专家号。”章行动分析说,问题在于,当这个协和医院的医生去其他民营医院进行多点执业,甚至完全就离开公立医院,是否还有病人愿意跟随他就值得商榷。
他认为,打造医院品牌的同时,医生自身的品牌建设也很重要,大医生的品牌对医院也是相当加分,这是相互依靠且互助的。
对于如何建立医生品牌,郑树森认为,这是一种经验长期积累,口碑传播的慢速建立模式。医生的技术要领先、服务要到位是前提,同时好医生既可以通过传统的口碑相传,也要借助互联网传播到更多的老百姓和群众中去。
每日经济新闻
祝裕
每经记者 周程程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读者热线:400889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