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伊始,医院叫板互联网医疗的新闻便频频发生,汇溪湖圆桌论坛上的三大院长“群殴”某大夫创始人、某公立三甲医院领导将互联网医疗归为无证行医。近日又爆出,东软集团推出的掌上就医软件“大象就医”App客服因号源问题遭用户无端辱骂。自诩为医院与患者之间桥梁的移动医疗App们,与院方的拉锯战硝烟尚未消散,另一边狼烟又起。
众所周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掌上医院App应运而生。因为找准了移动互联网的风口,加上门诊查询、预约挂号、检查检验结果查询、自助缴费、院内导航等各种功能的逐渐丰富,一度颇受医院管理者的垂青,各地上线医院层出不穷。
助力or掣肘
如今,市场上这些“互联网+医疗”产品普遍遇冷,对于患者来说实际体验度和解决问题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好。除了同质化程度高、低频应用、政策落地难、各方观念都有待培育、缺乏专业评估手段和行业监管、商业模式不明晰等难点以外,医疗机构开放程度低成为制约“互联网+医疗”发展的主要阻力。
医院院墙高耸,将墙外和墙内变成了两个世界。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力量在医院高墙之外游弋,但是,最初着眼于“互联网+医疗”的尝试,逐渐在现实压力下变形。如果医院这道坎过去不,那么移动医疗会成为什么样子?它会变成医院的附庸,成为网络黄牛和走穴平台。
目前,多数医疗机构或盲目跟风或迫于上级压力,并没有真正看到“互联网+医疗”的深层意义。许多医疗机构只为提高自身知名度,忽略了患者在使用掌上医院的真实诉求。他们不是来看医院的宣传和规模的,更多的是实实在在的想要求医问药,而医疗机构又拿出了多少诚意呢?在患者服务方面,部分院方只是放出少量专家号源,连大多数患者的挂号需求都难以满足。且开放科室有限,有些医院甚至强行要求患者到窗口办理退费,造成了患者使用掌上医院就医的不便。
路在何方?
让我们先看看就诊患者真正的痛点:就医体验、医疗价格、医生效率、医生的技术、安全与质量。“简单、方便、快捷”在诊疗各个环节(日常检测,健康管理,医患沟通,慢性病预防,远程医疗等等)都尤为重要。
目前,这些患者的诉求都未得到满足,但这实际上并非掌上医院的问题,而是医院态度的问题,手握号源不放,手握医生不放,放任“黄牛”搅乱医疗市场,给“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及患者的便捷就医增添了诸多阻碍。
患者的健康诉求,多么简单,医疗机构积极拥护国家提出的分级诊疗,国家的目的是解决就医难的国情,那么患者通过大象就医App进行自我诊疗岂不是更大地缓解了国家老龄化和慢病带来的医疗供不应求的现况;互联网的诉求也是一样,通过互联网技术,昨日你可以不出门就打车,不出门就吃饭,……当然,今天你也可以不出门就治病。
返璞归真
一幅新的“互联网+医疗“蓝图酝酿已久,在下一个五年计划里医疗各方强强联合、真诚合作、互惠互利:医院积极响应国家医改政策,医院信息化建设日益精进,全流程的在线服务平台将让患者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通过移动终端解决所有“轻接触”就诊需求。另一方面,医疗信息智能系统将最大限度替代医护人员的非必须工作,将医护人员从繁重工作中解脱出来,同时提高他们的工作效能。对于医院领导决策层,将由过去的经验决策真正转变为用大数据支持的科学决策。
正如我国著名运动医学专家陈世益教授说的那样,“在‘互联网+’时代,不去拥抱新生事物,你就会失去病人、失去市场。”“互联网+医疗”的远大前景,首先需要医院作为主体的优化和转变,医院要敢于改变思路,打破自身围墙,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担当。其次,要善于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和技术手段,协同国家政策,创新医疗服务。如此,这幅惠及国人就医难题的解决方案蓝图才有机会成功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