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置医疗救援直升机、设置国际医疗部、就医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当前,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的关键阶段,安徽作为中部省份也有很多创新举措。近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高新分院院长孙国平教授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医院历来重视医教研协调发展,并在新形势下,抓住机遇,为创建国家级区域性医疗中心不断努力。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高新分院院长孙国平教授
据了解,经过90多年的发展,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已形成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急救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为国家卫生应急医疗移动救治中心和安徽省紧急医疗救治基地。高新院区作为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院区之一,自2017年9月开诊以来,医院实际开放床位4825张,年门诊服务约450万人次,年手术约10万台次,年住院约25万人次,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一体化管理 重视医学人才培养
孙国平介绍道,高新院区与院本部保持一体化的管理、专家资源共享、医疗技术同步。同时围绕“高技术、新引领”,走“大专科,小综合”特色,设立肿瘤治疗中心、消化病诊疗中心、心脏中心、创伤中心、妇产生殖中心五个特色中心。大专科的设置将各科室之间打通,为患者提供全面又专业的个性化治疗。孙国平表示,高新院区建设初衷是要发挥本部医院的优势,并在新的政策下不断创新。
“医院高度重视医学人才培养工作,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安徽医科大学同步创办,目的就是要让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提高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医院发展的强项,也为安徽省培养了众多的医学人才。”孙国平表示,医疗、教学、科研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医教研协调发展才能真正促进医疗卫生事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对于医院是如何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的问题上,孙国平指出,医学人才的建设是一个比较复杂问题,首先要引进培养人才,并加强引进人才的再培养,其次是营造人才成长的环境,再者是要对人才进行分类,如临床人才、高技术研究人才等,而目前大家都在追求复合型人才,但毕竟是少数。在孙国平看来,只要有新技术、新项目,可以带领相应的学科团队收获创新成果,也是医学人才。
推进分级诊疗是我国深化医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作为推动分级诊疗发展的关键模式,医联体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病人双向转诊的重要方法。据孙国平介绍,由于高新院区与院本部保持一体化,所以一附院院本部签署的医联体单位也是目前高新院区签署的医联体单位。孙国平指出,高新院区设立之后,也会建立一些新的医联体,目前也在推进中。
孙国平表示,医联体的建设,要以基层需求为导向,要讲究实效。首先基层医生是健康最主要的守护者,基层医院的医生首先要具备对常见病、多发病的处理能力,以及对于处理不了的疾病,能够进行及时进行转诊,病情得到控制后要及时转回基层医院,形成分级诊疗的闭环服务链。此外还要有健全的医疗设备等;第二,大医院要有支持基层医院的意愿;第三,分级诊疗的建设要得到百姓认可,相信并且意愿在基层看病,这也需要政府的推动和宣传。
创新医疗服务 提高百姓就医获得感
今年年初,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新一轮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旨在总结推广2015-2017年改善医疗服务有效做法,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在改善医疗服务方面,孙国平表示,如何把信息化用到管理上是医院一直思考的问题,目前医院信息化的建设和临床需求、病人的需求等还差一定的距离,希望高新院区与院本部两个医院实现互联互通后,可以解决管理不方便、医疗不方便、患者不方便等问题,用信息化管理精细到每位医生、每张床、每位患者。
根据百姓对医疗健康的不同需求,高新院区开诊以来,也在不断的创新设置。孙国平表示,针对高新区外企多的现状,医院设置了国际医疗部,同时要求国际医疗部的医生和护士均熟练掌握英语,可以更好的为外国患者服务,并能够拓展医院国际学术交流。
据介绍,为了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医疗保健需求,国际医疗部/全科医学科特开设慢病管理、心血管疾病康复、无创动脉压监测、家庭签约服务等多项特色医疗服务。实施全新的移动查房、移动护理、心电图机远程会诊等多项信息化诊疗技术,多学科知名专家会诊,一站式全程陪检服务等。
此外,孙国平指出,配置数千万的医疗救援直升机提升急救能力是院区建设的一大亮点,依托国家级移动紧急救援基地,设立安徽直升机救援中心,构建安徽省水陆空立体化的紧急医学救援网络,全面提升医院的危急重症处置能力。
对于高新院区未来的发展,孙国平指出,首先三年之内,医院以运行安全为主;其次根据医院的定位,希望将来在医院搭建互连互通的一个网络平台,建立人才库,让资源共享,同时,形成对内对外的机制,提高资源利用率。此外,还要加强学科建设,让某几个学科走向全国的前列,跟国际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