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新华社
药品增速下降或将成为新常态。2015中国药品零售产业信息发布会(西普会)日前在博鳌举行,会上发布的《中国医药行业六大终端用药市场分析蓝皮书(2014-2015)》显示,2014年,整个中国药品市场总规模达12802亿人民币,较2013年增长13.3%,但预计2015年,这个涨幅会下降至11.5%左右,增速持续下降。而由于受招标药品降价、单独定价政策即将取消等因素影响,外资药企的增速下滑将尤为明显。有分析人士担心,外资药企在医院市场的失利,或连累患者就医用药质量。不过,也有分析认为,外资药企部分落标或者弃标的处方药很可能转移到药店。
外资药企增速下滑明显
《蓝皮书》预计,2015年,中国药品市场规模将达14273亿人民币,较2014年增长11.5%左右,但从过去几年看,这个增速一直在持续下降。2014年,中国药品市场较2013年增长13.3%,而2009年至2014年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19%。根据中康资讯分析预测,未来三到五年内,药品市场增速下降到约10%或将成为新常态。
值得注意的是,药品市场增速趋缓,让行业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外资药企遭受的冲击尤为明显。
长期以来,外资药企的原研药在中国享受单独定价权,市场竞争并不充分,备受争议。而根据6月起执行的药价改革,原研药单独定价权将取消,改为市场定价机制。不少省市也在一些招标文件中强调了“带量采购”以压低药品采购价格。
中康咨询副总经理苏才华表示,正由于医保控费,药品招标中强制降价,使得新一轮招标中大量外资药企的原研药品种被摒弃。在今年多地的药品招标中,就出现因为价格压价过低,外资药企纷纷弃标的现象。如在湖南药品招标中,对范围内的26440个品规进行了少则10%、多则50%的价格下压,使外资药企纷纷弃标。有的外资药企弃标率高达75%;而在浙江招标中,有外资药企的弃标率是百分百。
弃标直接导致外资药企痛失医院市场。《从六大终端数据看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的报告显示,2014年,外资药企和本土企业在城市等级医院的增长基本同步,同为13%左右,但到了2015年,本土企业的增幅下降到11.7%,而外资药企的增幅更大幅度下降至9.3%。
就医用药质量或受影响?
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原研药,尽管已经没有专利保护,但是在药品质量方面仍有优势,外资药企在招标中纷纷弃标,这是否意味着患者在医院将无药可用?
有业内人士评论称,这种为了达到医疗控费硬指标而直接用低价仿制药替换原研药一刀切的办法,表面上看可以直接达到控费要求,但很可能牺牲的是疗效,长期推高的还是医疗成本。甚至不排除药企为了进入医院,保证销售而缩减成本,比如降低辅料质量和质量把控手段等,最后一样可能导致质量变差。
不过还是有外资药企选择以价换量。日前,葛兰素史克宣布将主动降低部分原研药的价格。而葛兰素史克的三款原研药已在部分省份通过参与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实施了降价,平均降价在20%-30%之间。当然,这是葛兰素史克“贿赂门”后迫于大环境政策压力,以及GSK在中国贿赂事件的后续效应。
不过,中康咨询总经理吴瀚认为,部分落标或者弃标的处方药转移到药店,2015年预计处方药的增长超过OTC药。(记者陆志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