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不是医生和药企的天职
不仅要尊重医疗的市场属性,更需要政府参与市场,针对药物, 国家可以进行定点定量生产,统购统销,或者建立特殊药品储备;针对儿科医生,可以通过补贴的方式,快速吸引年轻医学人才加入,补足队伍缺口以扶助公益。
近期,一篇各大城市医院儿科瘫痪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文章称,北京、南京、上海等大城市,纷纷因儿科医生紧缺而被迫暂停儿科急诊。虽然具体细节尚待推敲,但每个有孩子的家庭对此早有同感,各地儿童医院的人满为患向来不是新闻,特别是呼吸道疾病高发期。
《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在中国每年增加约8万名医生的情况下,全国儿科医生的数量,自新医改推动五年来,却净减少5000 人。全国平均每千名儿童只拥有0.43名儿科医生,相比起发达国家1名儿科医生服务1000名儿童的标准,中国儿科医患配比严重不足,“全面二孩” 政策实施,全国儿童数量预计将以每年逾百万的数量级增长,儿科医生少的问题还会加剧。
中国儿科医生紧缺由来已久,一个重要原因是:儿科用药少、检查少、手术少,在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的机制下,儿科医生的收入过低,而且,儿科急诊量大,儿童哭闹不止,家长情绪波动,加重了儿科医生的工作量和风险度,很多医院为此取消儿科,剩下来的病孩子,只好挤进本就为数不多的儿童医院。
这样的情况同样出现在便宜的救命药上。价格便宜的救命药频频告罄,或者是药品一降价就消失的问题屡有发生,原因很简单,药厂不会为生产便宜药而长期亏本,药企要生存,无利可图自然要选择停产。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责怪医生或者药企,罔顾公共利益与责任。医生和药企,救死扶伤确是其职责所在,但公益并非其天职。
医疗和药品都需要遵循市场规律,医生为生存,寻求高收益和低风险,药企作为企业追逐利润,都无可厚非,如果要求医生和药企无利可图地坚守道义,这种坚守也是不可能持久的,最终会在生存竞争、市场竞争中落败,一旦落败,缺医少药只会来得更彻底。
因此,如果要从根本上保证病患的利益,不仅要尊重医疗的市场属性,更需要政府参与市场,针对药物, 国家可以进行定点定量生产,统购统销,或者建立特殊药品储备;针对儿科医生,可以通过补贴的方式,快速吸引年轻医学人才加入,补足队伍缺口以扶助公益。
“公益”中既然包含了“公”字,对任何人,任何职业的要求就都是均等的,本身就具备极大公益性的医疗体系,因此也就需要公众的参与,具体说,就需要政府使用公众的钱,去购买这份公众的利益。如果仅仅是指望医生和药企,孤单地承担“救死扶伤”的义务,本身就是背离市场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