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药品 > > 中药质量评价标准出路何在

中药质量评价标准出路何在

发布:2016-03-08 11:07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在制约中药进一步发展的所有障碍中,不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应该算重要一项。古代评价中药好坏主要采用传统经验鉴别,通过外观、性状、气味等多方面指标综合考量。

  在制约中药进一步发展的所有障碍中,不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应该算重要一项。古代评价中药好坏主要采用传统经验鉴别,通过外观、性状、气味等多方面指标综合考量。历经数千年传承,我们的祖先总结了很多行之有效的传统鉴别方法,并在临床广泛应用。

  然而随着科学发展,技术手段不断丰富,中药质量评价却成为一件复杂且无定论的难题。究其原因,问题在于只遵照传统鉴别方式无法从科学角度阐述质量优劣的物质基础,而舍弃中医理论仅凭科学逻辑又无法回答中药如何起效。

中药质量评价却成为一件复杂且无定论的难题

  所以,在当前科研水平及中医理论发展基础上评价中药质量需从两者间寻找一个契合点,这个契合点更偏向于哪一方取决于科研水平的发展程度,当某一天科学能够完全解释中医药理论时,传统鉴别经验就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但目前还不行。

  传统鉴别经验传承所面临的窘境

  传统鉴别方式在应用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一方面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是自身传承陷入窘境。传统鉴别方法在药学工作者中的普及率越来越低,古代从事医学或者药学的人(或者说郎中)很多是落榜书生,他们眼看仕途无望,而又不甘心做个农民,于是凭借熟读医学书籍,加之拜师学艺,很快便能进修成为一名“合格”大夫。

  正在冉冉升起,准备接过中医药传承接力棒的80后、90后们正是受过大学教育,熟读专业书籍的一群人。然而课本知识太多,实践机会较少使得这群人与古代郎中相比缺少了“拜师学艺”的机会和修炼。

  这与大学教育缺乏师徒“传、帮、带”模式有关。面对如此窘境国家并非不作为,从1996年开始实行的“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让一些富有经验的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得以传承。还有各种商业性质的“中药质量鉴定技术研修班”不断出现,充斥市场。

  尽管如此,传统鉴别方法仍未能在整个行业和学术圈普及。反之,倡导中药现代化人士不断攻击传统鉴别方式的主观性和差异性,对中药外观、气味、规格等级的生涩描述及其在应用过程中带来的不便进行大肆宣传,使得传统鉴别经验在中药现代化口号的夹缝中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现代中药不能脱离传统而独立存在

  中药是复杂成分的结合体,某个有效成分含量高低不能代表品质的优劣。这是传承派(坚持传统)对革新派(倡导现代化)的有力回击。

  有效成分不能代替中药本身,这是学界共识,不然中药则不为中药,中药治疗救人的机理就不再神秘,问题的关键是当前我们还不能完全掌握中药所含的全部成分,也无法获知如此多成分在机体内随着代谢发生怎样的变化。通过对中药多年的研究,目前我们所知仅限于含量较高的成分,以及与中药主治功效相符的成分,所以我们就把这些成分作为评价中药质量优劣的标准。

  这个方法虽然不够完美,但却是无奈之举。那么,含量较低和与主治功能无直接联系的成分在中药复方或单方用药时不会起到其他方面的作用吗?大部分人对此持不确定,也不否认的态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传统中药进行现代化改造成为国家中药行业的发展方向。

  经过20多年飞速发展,中药现代化程度得到显著提高。但是,中医药界对中药现代化却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就拿屠呦呦老师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这件事来说,有人把屠呦呦的获奖看作是中药西药化的典型案例,并借此大力诋毁中医药,这是完全不符合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