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药品 > > 南方所林建宁:2010-2019年中国医药经济预测

南方所林建宁:2010-2019年中国医药经济预测

发布:2016-03-06 18:34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林建宁认为,基于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健发展、新医改政策的稳妥推进和医药需求的快速增长,当前中国医药产业有望迎来“黄金十年”。

  “我们计划用两个月的时间,完成调查研究,并在年中的中国制药工业百强年会上发布正式的报告。”3月31日,在“春汇南国精英论势——医药经济报构想黄金十年高端论坛”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下称“南方所”)所长林建宁围绕南方所重点研究课题——“2010~2019年中国医药经济预测”初稿作了主题演讲,并征求与会嘉宾的意见。

  当日,林建宁表示,对2010~2019年中国医药经济运行态势进行预测,是南方所一直以来坚持的产业研究工作的一部分,每个十年节点,南方所会对下一个十年的产业概况进行预测。此次,借助MEDC精英俱乐部成立汇聚的百位行业精英共同见证,南方所特向全国医药企业、研究机构发出邀请,希望能够集中产业集体智慧,构想未来的发展蓝图。

  共同构想未来

  林建宁认为,基于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健发展、新医改政策的稳妥推进和医药需求的快速增长,当前中国医药产业有望迎来“黄金十年”。

  回顾过去,林建宁表示,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经过了30年的快速发展,一直保持着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创造了世界上的经济奇迹。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的医药产业在过去30年也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从过去缺医少药到目前能基本满足用药需求,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过去十年中国医药行业就像南方所在2000年预测的那样,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医药工业复合增长率在20.8%,这一数字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医药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在2009年全球金融海啸的背景下仍然充满活力,逆势增长,医药工业总产值增长率达19.9%,医药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度不断提高,盈利水平也在持续增长。中国药品市场的终端销售翻了近两番。新医改的启动,推动了包括社区医疗、农村医疗的第三终端基层医疗市场的快速增长势头。同时,中国已经成为真正的制药大国,可以生产上千种原料药,青霉素工业盐、维生素C等产品出口全球市场并占据主导地位,为药物制剂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当然,对于未来中国医药产业的“黄金十年”,林建宁指出,不仅仅是由于国家经济形势发展势头良好这一大环境背景,更是由于未来十年是中国医药需求快速增长的十年。

  首先,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带来老年用药需求上涨。目前,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的比例在8%。而预计到2020年这一比例会达到17.17%。从全球范围看,老年人的医疗费用支出比例将占到整个医疗支出一半以上。随着中国老年人人口比例的快速增长,对医疗卫生市场需求也会快速增长。

  其次,百姓医疗支付能力的提高,会促进药品消费上升。一方面,全民医保使得我国的全民药品支付能力增强,2009年我国医保覆盖面超过了12亿人,参保率有望提前达到90%,进而在2020年实现全民医保。以前没有医保,生了病或许不就医、不吃药,但现在全民医保覆盖面增加了农村和低收入人群,保证了医疗需求有能力被满足。另外,从每年筹措的医保资金的结余率来看,2009年的结余率达到了31%,远远高于国外的10%,且历年累计的结余率达到26%。这表明每年筹措的资金不是不够用,而是用不完。加之政府还提出加大新农合的“二次补偿”,大病医疗的报销上限将提高到10万元,这些都说明医疗消费的能力在增强。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医疗方面的保障也会加强。医改政策公布时,政府承诺3年投入8500亿元,目前我国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还没有超过GDP的5%,还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政府继续加大投入还有很大的空间。

  此外,随着公民素质的普遍提升,加上健康意识的加强,百姓个人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消费比例会增加,国民自我药疗水平会提升,也会带来药品消费的进一步增长。

  从目前的世界经济形势来看,林建宁认为对我国医药产业发展非常有利。尽管国际金融海啸带来的影响短期是不利居多,但以历史眼光看长期影响,这次世界经济的波动也挤出了原有的经济泡沫,使之有望转入新一轮健康发展。且后危机时代低碳理念的新经济潮流,使得生物医药产业面临更好发展机遇,多年在低谷徘徊的全球医药市场,面临格局转变。尽管美国和中国同时启动医改,但前者旨在降低用药成本,减少财政赤字,后者则要增加卫生投入,满足全民保健需求。跨国公司都看好中国市场,不仅药品研发中的许多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纷纷选择中国,还积极参与国内医药产业的整合并购,彰显中国医药市场的巨大潜力。

  总体来说,百姓健康需求的增长带来的医药市场快速扩容是未来十年医药产业“黄金十年”的基础。

  携手突破共建

  尽管在目前的产业背景和大环境下,中国医药产业未来十年前景喜人,但林建宁强调,看未来不能仅仅看“量”的增长,还要看到需要“质”的突破,中国医药产业只有突破以下制约,“黄金十年”才会真正到来。

  首先,中国仍是制药大国而非制药强国。民族工业大多数是低端产品,自主创新能力很弱。中国出口的药品80%是原料药和敷料,而原料药生产是以消耗大量的资源和环境污染为代价。在国内高端市场,特别是大城市大医院用药市场,外资、合资企业产品占有很大的优势地位。2009年医院用药前十名供应商中有七位是外资公司,外资企业产品在抽样样本所占比例超过了50%。这一轮经济萧条,国内总体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下降2.6%,而只有医药行业的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大幅增加了43.69%,且资金注入的领域主要在医药的研发和高端药品。

  其次,目前国内医药行业的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多、小、散”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的改善,产能过剩,低端产品供大于求,竞争市场化程度仍不高等问题依然比较明显,成为制约我们今后发展很大的瓶颈。

  而且,在林建宁看来,企业需要清醒认识的是:未来的产业“黄金十年”并非是所有企业的“黄金十年”。未来十年对每一个企业来说不是机会均等的,如果企业不及时调整经营战略、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很难在这次市场扩容分得一杯羹,甚至面临淘汰。

  面向未来,国内医药企业要结合新一轮的药品需求变化以参与更高层次的竞争,关注并适应用药水平和用药结构的变化,在以高端化、国际化、多极化为具体表现的产业竞争态势中携手突围。

  林建宁解释,经济发展带来的市场变化会使高端市场(指药品技术含量高、产品竞争层次高)的需求在未来十年快速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用药水平和用药结构都会发生很大变化。高端用药需求会进一步增加。如果国内企业不提高研发创新能力,外资和合资企业将会更加主导这块市场。未来十年中企业分化会加剧,很多小企业会逐步被淘汰,拥有研发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将成为主流。加之公立医院改革的推进,国内原本低层次的营销与竞争模式将会产生变化,未来本土企业必须学会在产品质量层面与跨国公司展开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