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药品 > > 数十家上市药企研发不足营收5%:关系打通就能大卖

数十家上市药企研发不足营收5%:关系打通就能大卖

发布:2019-02-21 06:18 | 来源:健康日报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原标题:数十家上市药企研发不足营收5%:选营销易跑偏,选创新是豪赌[文/观察者网尹哲]长生生物疫苗事件持续发酵,中国医药行业深陷舆论漩涡。而在道德风险之外

  原标题:数十家上市药企研发不足营收5%:选营销易跑偏,选创新是豪赌

  [文/观察者网 尹哲]长生生物疫苗事件持续发酵,中国医药行业深陷舆论漩涡。

  而在道德风险之外,观察者网24日梳理发现,研发创新作为药企生命力的来源,却一直是国内药企扶不起的“阿斗”。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我国大多数药企研发占营收5%不到”

  2017年3月24日,《构建更规范更具价值的中国医药行业临床学术交流体系》课题研究成果报告显示,国外创新性医药企业的研发费用通常能占企业销售收入的10%以上,但我国大多数医药企业这一数字往往在5%以下。

  观察者网在财汇大数据终端上注意到,2017年,恒瑞医药领衔的申万“化学制药”行业中,研发投入排名前49的企业里,只有16家销售费用/研发费用小于200%,而研发投入占营业总收入超10%的仅为5家。

数据来源:财汇大数据终端,下同

数据来源:财汇大数据终端,下同

  另外,在复星医药领衔的申万“生物制品”行业中,溢多利、天坛生物、卫光生物、钱江生化等4家药企销售费用/研发费用小于200%,仅艾德生物研发占营收的比值高于10%。

数十家上市药企研发不足营收5%:关系打通就能大卖

  反观国外药企,2013年,以175亿美元排名市场营销投入第一的强生为例,其当年研发费用为82亿美元,而其余上榜药企的两项数据之比也均低于200%。

依次为美国强生、瑞士诺华、美国辉瑞、英国葛兰素史克、德国默克、法国赛诺菲、瑞士罗氏、英国阿斯利康、美国礼来、美国艾伯维。图源:Leon Markovitz, dadaviz

  依次为美国强生、瑞士诺华、美国辉瑞、英国葛兰素史克、德国默克、法国赛诺菲、瑞士罗氏、英国阿斯利康、美国礼来、美国艾伯维。图源:Leon Markovitz, dadaviz

  “关系打通了,药品就能大卖”

  “十分之九的大型制药公司在营销方面的花费高于研究。”2015年,美国著名脱口秀主持人约翰·奥利佛(John Oliver)在节目中公开指。当时,《华盛顿邮报》还引述了他的观点,还发布了前文中的药企销售/研发图。

《华盛顿邮报》截图

《华盛顿邮报》截图

  根据图中所提供的数据,仅瑞士罗氏(Roche)一家的研发费用高于营销,其余9家则很统一地把更多的资金向营销上倾斜。

  《华盛顿邮报》报道称,这些营销资金大部分用在了开处方的医生身上,而不是消费者。

  也正如奥利弗当时所说,2012年,药企花了超过30亿美元向消费者营销,但估计花费在医疗专业人士身上的钱则高达240亿美元。

  他在脱口秀节目上让观众去问四个问题:

  1、问你的医生,他是不是在收药企的钱?

  2、他为什么拿到了这笔钱?

  3、他有没有从给你开的药物的公司那里拿钱?

  4、最后问问你自己,是否对这些答案感到满意?

  由此看来,由于医患信息高度不对称,患者用什么药、用多少药均由医生说了算的情况,是困扰中美医疗行业的普遍性问题。

财政部网站截图,下同

财政部网站截图,下同

  2015年1月,财政部驻江西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曾毫不留情地批评了药品采购制度。

  文章提到,“从上市药企销售费用构成来看,其列支的名目较多,主要包括销售人员薪酬、日常行政费用、市场推广及维护费等。可以看出,处方药企业以市场费用、会议费、咨询费列支的销售费用是主要科目,占比都在70%以上”。

  另外,无论是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还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制度,本意是在保障公民公平享有医疗卫生资源,但这些制度在实际执行中却跑偏走样,成为了药品生产企业在各个领域的准入门槛。

数十家上市药企研发不足营收5%:关系打通就能大卖

  “在‘高定价、大回扣’的营销体系下,国家每出台一项新政策,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就要公关政府,这就直接导致了药品生产经营行为扭曲,虚列各类费用套取资金用于各类商业贿赂”。

  2016年,央视记者历时8个月调查上海、湖南6家大型医院,发现医药代表提成是药品价格的10%,医生收的回扣则是药品价格的30%-40%。

  关系打通了,药品就能大卖。

  因此,药企自然会把主要精力放在“产品营销”,而非药品研发上。

  “贸然创新,不啻一次巨大的赌博”

  销售费用的提升自然会挤占研发投入,而前者高于后者也是国际制药行业的一个普遍现象。但A股上市药企两项开支的差距,大得让人揪心。

  数据显示,德国拜耳(Bayer)的销售费用占营收的比重为26.6%,研发费用占比不到10%;英国葛兰素史克(GSK)的销售加管理费用占比达到32%,研发费用占比14.8%。

  而根据观察者网前文梳理,申万“化学制药”行业中,灵康药业、景峰医药去年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均高于50%,而“生物制品”行业中的海特生物、舒泰神2家药企更是超过60%。

  值得警惕的是,他们四家中研发占比最高的是舒泰神,却只有6.64%。

  最离谱的数据来自于金花股份。

  这家“以骨科中药、免疫调节类药和儿童系列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主导,涉及医药物流领域”的西安药企,在2017年的研发费用为73万元,销售费用却高达3.63亿元,是前者的498倍。

  在整理的69家药企中,研发投入不足营业总收入的5%足足有35家。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研发投入需要的绝不仅仅是企业的决心和魄力,更多的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