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药品 > > 广州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集群三大模式“孵”出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广州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集群三大模式“孵”出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发布:2016-02-18 07:03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广州开发区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裂变秘诀是什么?广州开发区尊重科技创新发展的规律,从“移植大树”转向“育苗造林”,不少从孵化器毕业的科技企业,通过内生孵化、

广州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集群三大模式“孵”出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童话故事《白雪公主》里的魔镜只能告诉你,世界上最美的人是谁。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浴室魔镜不仅可以帮你进行皮肤测试,每日清晨还可以根据个人喜好给你推荐新闻、电视剧,制定最优的出行线路。这款“魔镜”是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视源电子”)内部自主孵化出的一款智能家居产品。

  像视源电子这样企业主动创新的例子,在广州开发区内并不少见。广州开发区是广州高新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出口加工区、广州保税区和中新广州知识城管委会的统称。金发科技、毅昌科技、冠昊生物等一批优秀企业异军突起,不断壮大,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占广州市1/4。在科技部对全国高新区瞪羚企业发展情况的综合排名中,广州高新区居第二位,仅次于北京中关村。

  广州开发区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裂变秘诀是什么?广州开发区尊重科技创新发展的规律,从“移植大树”转向“育苗造林”,不少从孵化器毕业的科技企业,通过内生孵化、外延孵化、协同孵化三大企业孵化新模式,走上了自建孵化器的道路。正是这些生生不息的新生力量,不断推进、演绎着广州开发区科技创新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今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广州召开全省创新驱动发展大会,广州高新区管委会、广州火炬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广州火炬中心)以“广州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集群创新实践”项目摘得2015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从上世纪90年代建设第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至今,广州开发区用20年时间建成华南最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集群。目前,全区一共建成4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总孵化面积已达360万平方米,孵化器在园企业总数2182家,毕业离园企业837家。

  去年广东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工作现场会在广州开发区召开,胡春华书记和朱小丹省长对广州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给予高度肯定。朱小丹省长指出:“广州开发区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了内生孵化、外延孵化、协同孵化3种专业孵化模式,在产业链上下游形成较强影响力。这些经验做法值得认真学习推广。”

  内生孵化

  裂变上演“龙生龙、凤生凤”

  “这块白板不仅可以书写,还可以进行远程会议。”视源电子常务副总刘丹凤站在98寸的液晶大屏前,向笔者展示去年刚刚上市的智能显示器。通过这款产品,教室原来粉尘飞扬的黑板和老旧电脑,会议室色调单一的白板都可以摒弃。这是公司创新孵化模式后,内部孵化成功的第一个产品,带有PC、写字板功能还可远程视频。

  这款名为Seewo(希沃)的自主研发品牌,在广州几乎90%的小学、初中教室都能看到它的影子。目前,该款智能显示器已进入5万个学校的20多万间教室,2014年,希沃在教育领域的市场占比为21.3,蝉联行业第一。2015年,预估占比可达28。

  在刘丹凤看来,视源电子成立至今十余年,以资金和技术打造了一条技术成果产业化的高速路,目前只有几个产品在上面跑,太浪费了。“我们决定建设孵化器,搭起平台,向同领域的初创企业开放资源和渠道,带动大家一起奔跑。”

  从2009年到2015年,不断鼓励内部孵化、内部创新,让视源电子每年的收入都实现了翻一番。据了解,公司已成功孵化12家业务子公司,集中在液晶显示主控板卡、工业电源、交互智能平板、移动智能终端、智能机顶盒等产品的设计、研发和销售。在刚刚搬进的新产业园里,视源电子为孵化的企业预留了大量的办公场所,从硬件上为企业孵化提供保障。

  “很多人问我,公司这么多控股子公司和各事业部是怎么来的?”视源科技CEO王毅然说,公司之所以发展这么快,关键在于探索出了“内生创新”的路子,既保持母公司的创新活力,始终处于行业的龙头地位,又培育出子公司服务于集团主营业务,实现了集团多元发展。

  企业通过建设孵化器,促进内部孵化,有助于打造创新集群,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作为开发区科技企业的服务机构—广州火炬中心主任汤恩表示,民营资本已成为孵化器建设的主力军,全区有民营孵化器36家,其中大部分又是从孵化器毕业后发展壮大的科技企业自建的孵化器。

  汤恩表示,通过推进大孵化器体系建设,广州开发区科技创新集群不断做强。他算了一笔账:每个孵化器有100个招商终端,目前广州开发区有45个孵化器,就是4500个招商终端。2016年,广州开发区孵化器有望达53家,预计招商终端达5300个。

  外延孵化

  让创新“种子”遍地开花

  作为一家以技术创新立身的企业,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达安基因”)深知停止创新就是给自己设置“天花板”。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达安基因选择了“自我革命”。

  达安基因董事长何蕴韶告诉笔者,1991年达安基因成立之初,承担了科技部的基因检测PCR技术攻关。随后,技术成果转化为公司的“拳头”产品PCR试剂。2011年前后,企业发展遇到瓶颈。“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这项技术早已不是当初那么‘神秘’,许多企业都在做,我们的技术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公司业绩增速较缓,如果不改变的话,企业的生命将随着技术的衰落而死亡。”

  达安基因创新性地构建了“创新链—企业链—资金链”三链融合机制,运用达安基因在医疗健康领域的龙头地位及资源,不干涉企业运营,仅为企业提供生产研发、销售渠道等服务;利用天使投资、“互联网+平台供应链金融”等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敞开平台最大好处是技术的整合。”何蕴韶说,广州开发区有一家食品安全检测的公司,过去是一家食品贸易公司。它的优势是深耕食品安全领域多年,但缺技术。“我们把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给了这个公司,该公司已在新三板挂牌上市,是新三板食品安全第一股。”

  何蕴韶坦言,随着科技发展,创新研发已经进入高度分工阶段。单靠一个企业单打独斗,难以成长为“大树”。

  经过多年实践,达安基因积极向生物医药产业链的上下游挖掘新的项目,孵育106家企业。目前3家在新三板挂牌,有1家在创业板等候,估值超过10亿的已经有5家。

  在汤恩看来,外延孵化模式是企业围绕产业链上下游,不断孵化新的项目,从而延伸做强产业链,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