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药企面对专利悬崖、新药上市难、原研药单独定价权取消,招标压价严重等问题,纷纷选择剥离、出售外围产品线,削减成本予以应对
【财新网】/火线评论(记者 李妍)1月底,跨国医疗巨头美国强生(Johnson &Johnson)公司宣布将在医疗器械部门裁撤约3000个岗位,约占该部门在全球人力的4%-6%。
随后,路透社报道称,强生公司主要股东之一阿提森 帕特纳斯(Artisan Partners)已经敦促数位活动人士向该公司施压,考虑进行重大变革,将该公司的三个部门——消费者产品、药品和医疗设备——拆分为三家独立企业,从而可望带来高达900亿美元的市场价值。
强生中国方面回应财新记者称并未收到总部关于业务拆分的通知。
但有鉴于强生之前,国际医药巨头罗氏、百时美施贵宝、葛兰素史克、辉瑞制药、诺和诺德等都对相关部门进行拆分。强生的业务拆分的商业逻辑已经清晰。
2011年7月,辉瑞通过分拆、出售或其他交易等形式对其动物保健和营养品业务实行不同的战略选择方案。通过拆分公司投资吸引力不大的部分,专注致力于处方药和疫苗业务。
2013年,辉瑞再度拆分兽药部门“Zoetis”。拆分后,Zoetis将独立进行IPO筹资22亿美元,成为自英国对冲基金Man Group PLC 2007年29亿美元IPO以来,纽约证券交易所迎来最大一桩资产剥离上市交易。
2015年,GSK也宣布通过IPO的方式剥离其HIV合资业务-ViiV Healthcare。这次 GSK动作更大,2014年ViiV Healthcare创造了15亿英镑的收入,分析师认为ViiV价值在180亿-270亿美元之间。不久后,诺和诺德公司也宣布将其信息技术部门NNIT分拆后上市。
美国咨询公司Frost&Sullivan中国区医疗行业首席咨询师黄东临表示,跨国药企各自的经营模式与产品线都处在调整期,面临多数重磅药物专利即将到期,销售收入会大幅缩水,而新药要么难以研发,要么上市后在与原有同一适应证药物的竞争中不具优势,销售达不到预期。
由40家跨国制药企业组成的RDPAC(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执行总裁卓永清对财新记者表示:“无论是外资制药企业还是国内制药企业,近期均出现增速减缓,这与当前经济状况和部分政策调整有关。同时部分企业由于战略或者结构调整等问题,也出现短期下滑。”
裁员和拆分意味着外资药企的扩张时代已经告终。“外资药企正在经历内忧外患。内忧就是专利悬崖、新药上市难;外患是原研药单独定价权取消,招标压价严重。”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对财新记者表示,受此影响,不少外企选择剥离、出售外围产品线,削减成本予以应对。
外资药企的专利药被称为“重磅炸弹”,在其专利到期后,丰厚利润面临骤降风险,这被称为“专利悬崖”。“有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16年全球有多达631个专利药到期。全球最畅销的前20个处方药中有18个将要专利到期,这18个处方药每年全球销售额为1420亿美元。”一位外资药企负责人对财新记者表示。
同时,在越来越下行的地方招标采购环节,外资药企更是遭遇集体滑铁卢,降价、弃标现象频发。据湖南省药品招标部门公布的信息,拜耳36个品规中仅仅有9个成交,成交价格最大降幅为11%,弃标率75%;勃林格殷格翰21个品规中仅有7个成交,成交价格最大降幅为15%,弃标率67%;阿斯利康24个品规中,只有13个品规成交,成交价格最大降幅为14%,弃标率46%。
两个月后,在浙江省药品招标中,也出现外资药企大范围弃标的现象,整体平均弃标率达到60.5%,最高的为92.3%。
“外资药企面临多重压力,调整业务,成为共同选择。”史立臣分析说,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专利药陆续到期的背景下,专注于自身的优势业务是这些跨国大药企必然的选择。如诺华2013年销售额仅增长2%,决定剥离疫苗和动物保健产品,集中精力于癌症领域。
2014年,诺华分别与葛兰素史克和礼来达成合作:诺华斥资145亿美元收购葛兰素史克的肿瘤药品,并将自身疫苗业务(暂不包括流感疫苗业务)以71亿美元外加专利使用金出售给葛兰素史克。同时,诺华的动物保健业务以54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礼来。
除了诺华,包括拜耳、辉瑞在内的外资药企在业务方面均有调整。一边是瘦身,抛弃对主营业务收益影响不大的边缘部门,减少基本开支;一边是合并,壮大行业领先领域,争取更多的利润。史立臣表示,未来外企不再摊大饼,集中优势会成为发展趋向。“这些外资的业务重心重新调整,势必就会导致许多医药人才的大流动,而各家药品种类的调整,也会重构药品市场的格局,各家在某类药品上的市场占有率都会被重新改写。”
一位外资药企负责人对财新记者表示,业务调整与企业路径选择紧密相关,“比如辉瑞和赛诺菲比较多样化一些,罗氏专注肿瘤,诺和诺德专注糖尿病,葛兰素史克专注疫苗,礼来专注动物保健,盘子大小和企业思路有关,并不完全是压力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