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药品 > > 外资药企纳税普涨 最高增长达80%

外资药企纳税普涨 最高增长达80%

发布:2016-01-21 13:55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外资药企 药品招标外资药企所谓内外交困或是表象,其背后的进口转国产、标外采购、以量换价都为外资药企的总收入和利润了留下了空间

   2015年, 外资药企 在中国似乎陷入困局,随着 药品招标 政策的快速收紧,“超国民待遇”定价优惠政策的取消,以及原研药“专利悬崖”的陆续到来,外资药企在定价、销售方面都遭遇难题。但根据上海最新公布的2015年工业和第三产业两张纳税百强榜单显示,外资药企的纳税额有不同幅度的增长,最高增幅达到80%,而内资药企都有小幅下降。

  名单显示,2015年,罗氏纳税额增加了2.62亿,年度增幅达到了44%;中美施贵宝纳税额增加了3.8亿,增幅达到80%;强生器械增加纳税额0.07亿,增幅为7%;罗氏诊断增加额为0.72亿,增幅为11%;辉瑞纳税增加额为1.15亿,增幅为17%。内资药企中跻身百强榜的只有两家,分别是凯宝药业和扬子江药业集团上海海尼药业有限公司。

  北京鼎臣医药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对财新记者表示,外资药企纳税额大幅增长也引起了他们的注意。“这意味着,外资药企的销售并未出现真正的危机。”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纳税额度增长的直接原因来自中国对外资药企税收政策的调整。在2013年以前,外资药企在华享受多项税收和土地优惠政策,包括“二免三减半”,即开发区内生产型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自获利年度起,两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除此之外,各地还对外资药企提供营业税、增值税方面的财政补贴。

  “近几年,各地针对外资药企的税收优惠政策明显减少,尤其是区域性的调整,外资药企的缴税幅度出现几千万级别的浮动。”史立臣表示。

  长期以来,外资药企在中国享受“超国民待遇”,除税收优惠外,还享受药品单独定价政策,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但已超出知识产权保护期的原研药,也可申请单独定价”。一旦入选,药品价格都较为高昂,但零售价不能超过发改委确定的“天花板价”。

  这一政策引发了外资药企“进口转国产”的潮流,以此争夺中国市场的肥肉。近几年,辉瑞、强生、默克等外资药企都动辄斥资数亿元,在中国新建或扩建厂房,以增加产能供应。“这也意味着,外资药企会在中国更多的纳税,这几年逐渐到了一个集中爆发点,而且未来几年,还会大幅增加,毕竟很多新厂还没有投产,没有开始纳税。”一位外资药企管理层人士对财新记者表示。

  根据IMS发布的2015年第一季度的报告, 2010年-2014年这段时间,中国医药市场增长率约为15%。而到2015年-2019年之间,中国医药市场增长率约为9%。“没有任何国家能像中国医药市场一样保持如此高的增长率,几乎所有外资药企都把中国市场视为未来战略中最重要的部分。”一位外资药企业内人士对财新记者表示。

  2015年5月,为降低药价,发改委取消了外资药企在地方药品集中招标过程中的单独定价政策优惠。这意味着,改为市场定价机制后,外资药企的利润将大幅下滑。

  根据安徽、湖南、浙江的招标信息可见,外资药企的整体采购价格大幅下降,在两轮报价之后,大部分品规出现了10%以上的降价,最高降幅甚至达到50%,弃标率也达到50%左右。

  这一信息曾被解读为外资药企即将大幅降价,利润大幅缩减,并面临销售困境。但实际上,根据纳税情况可见,“外资药企虽然大面积在招标过程中弃标,但很多药品销量可能并没有下降或者根本就没下降,”史立臣分析说。外资药企可以通过医院进行标外采购;也可以通过打通医院和药店渠道,让医院医生采用“销售过桥”的方法实现医院用药;同时,外资药企通过消费者数据掌控,引导消费者不通过医院购买而是到指定药店购买。

  据财新记者了解,1月底,发改委针对外资药企启动的价格谈判机制将迎来阶段性成果。按照此前公布的信息,价格谈判将“参照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药品价格”进行降价商议,代价是“以市场换价”,即“以量换价”。

  据财新记者了解,目前中国临床使用的60-70种专利药,以及150-160种专利过期但无仿制的独家药,大多数都属于外资药企产品。

  那么,价格谈判是否会大幅降低外资药企在中国的总收入及利润空间呢?史立臣认为,不会。“价格谈判的降价空间肯定在30%以内,而且以量换价,外资药企可以通过减少营销费用,扩大销量的方式来保证总体收入和利润空间。”

  三位业内人士一致认为,外资药企在中国“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终结,各项优惠政策的取消,意味着外资药企在中国降低药价是大势所趋。但未来三到五年内,外资药企在中国的利润空间仍在,总体收入还将稳步增长,甚至因为扩大产能、布局新品类和新药上市而出现快速增长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