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最近,山东济南市民张女士的孩子因链球菌感染,就需要定期注射一种名为“注射用苄星青霉素”的廉价药品,但济南的多家大医院都表示没有这种长效青霉素。而在全国多地,这款廉价药也频频告急。
专家介绍,“长效青霉素”注射液是一种常用、便宜、临床上不可缺少的长效药,是目前公认的预防链球菌感染、减少风湿热复发等的特效药。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使用。然而,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国只有四家药企具备这种药物的生产资质,但其中有两家已经停产,仅有另外两家仍在生产,产量根本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放眼全国,类似正在消失的廉价药品不在少数,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短缺廉价药达到342种。那么这些临床上不可缺少的廉价药消失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未来患者还能不能用上廉价的“救命药”?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全国多地,类似长效青霉素的廉价药也频频告急。近日,安徽一名13岁小患者急需一种“救命药”平阳霉素,在全省只找到4盒库存。小姑娘的主治医生、安徽省立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赵卫东几经周折找到一家生产平阳霉素的厂商,厂家直接表示该药品一年前就停产了,以后也不生产了。
为什么这种药物既有效又便宜,反而买不到?赵医生的解释很“直白”,因为生产这种药挣不了多少钱。现在治疗肿瘤的新药不断研发出来,加了一些成分、加了一些功能,成本也上去了、价格也上去了,相对来说药厂的利润空间就上去了;但这个平阳霉素适用人群小,所以厂家大量生产卖不掉,不赚钱,价格又是物价部门管的,又不卖高,所以就没有利润了,就不会再投入。
国内某抗生素生产企业相关负责人对记者透露,自最严“限抗令”实施以来,抗生素生产企业受影响非常大,很多小企业不愿亏本生产低价药,大企业在低价中标的竞争模式下日子更不好过,为了不丧失市场份额,只能千方百计地低价中标,很多抗生素的价格都在成本价以下。最终形成一个残酷的事实就是,这些价格低廉的基本药物由于利润不足而逐渐在市场上消失。
近年来,西地兰、注射用红霉素、鱼精蛋白等多种供应数十年的基本药物逐渐在市场消失。一项对全国12城市40余家三甲医院临床用药情况的抽样调查显示,国家和地方增补的基本药有500多种,短缺的已高达342种。
赵医生呼吁,为危重病人保住这些廉价“救命药”,已经到了政府该调控的时候。国家应该出台一些政策,为什么不可以搞一些储备?甚至高价去收购一部分,让厂家能够保本,能够有营运的价值。
北京大学国家发改委研究院教授刘国恩表示,便宜救命药紧缺,一方面是监管存在漏洞,另一方面是价格、分配管制和以药养医的体制存在弊病。
刘国恩说,我们有一些药品,可能以前定的最高零售价格已经低于它的生产成本的时候,自然这些厂家就选择离开市场。这些产品其实在市场上并不是非常多,可能不到所有产品的10%。为什么很多低价药品出局的比例远远超过10%呢?可能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包括各个省在进行二次政府干预,就是通过超标采购进一步在国家发改委管控的最高零售价格之下进行进一步的降价。通过市场手段是解决不了的,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通过政府的公共财政之手去举办相当数量的政府全资托底的药厂,让它赔本经营,政府公共财政来兜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其实在江苏、广东等地,正在尝试对临床需要、安全性较高、价格低廉、供应面临困难的药品,在制定限价时,取消最高零售价管理方式,改为分环节统一定价。这样就保证了廉价短缺药品生产、批发、零售3个环节的合理收益,促进廉价药品正常生产和供应。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廉价药短缺的现状短时间很难改变。未来,在医药行业里,只有政府、药企和医院三方不断博弈,最终找到一个市场平衡点,才有可能使廉价药真正流通到患者手中。(记者温飞 冯会玲 安徽台记者张建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