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伴或欣赏异性时对异性的某个或某些方面特殊重视和追求,并为此远远超过了对正常男女性生活追求的病症。属性心理障碍中的一类。但是,对于某些人在正常范围内对异性的某些方面格外赞赏,而对其他方面忽视,则不在此列。例如,有的人特别重视异性容颜而对身高无所谓,有的人却恰好相反。这些都属于正常变异范围之内。有的性偏好很特殊且少见,如有人偏好截肢异性,因而并非不得已或出于道义而特意与截肢异性结婚,婚后性生活正常,不妨碍心理和社会功能,也不属精神障碍。因此,性偏好障碍作为一种精神障碍,总是妨害病人的整个性心理或社会功能。典型的性偏好障碍有以下特点:①排斥正常的男女性生活。至少,对偏好的追求远远超过了正常男女性生活。②性偏好异常强烈,以致病人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性偏好的追求和满足上。甚至有些病人不择手段和不顾后果,以致为道德法律所不容。③追求满足的行为频繁而持久。性偏好障碍包括以下诸种:①恋物症;②恋物性异装症;③露阴症;④窥阴症;⑤恋童症;⑥兽奸症;⑦挨擦症;⑧施虐症;⑨受虐症;⑩其他少见的性偏好障碍,如奸尸症、恋尿症、恋粪症等。
关于形成性偏好障碍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与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关,属于心因性障碍,一般不是生物性病因所致。至于其病理心理致病机制,学者见解不一。精神动力学派认为与性心理发育的停滞(固结)与退化(退行)有关,以致成年后仍然采用幼儿的性游戏方式来代替成熟的性行为;或者是肇源于童年期的心理冲突,通过“象征化”、“移植”等潜意识心理防御机制的运作,而表现为性偏好障碍。这一派的解释虽然立足于对精神分析临床经验的总结,但有时难免予人以玄妙牵强之感,未见得能普遍适用于所有病例。行为学派则认为性偏好障碍是学习的结果,是条件反射形成的结果,是性格比较内向者在某些早年经历影响之下所形成的不良习惯行为。但多数性偏好障碍者虽然认真追忆也回溯不出类似的经历,而很多早年有过相似经历的人后来并不发生性偏好障碍。因此,行为学派的观点能否普遍适用于多数病例,同样存在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