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曝光台 > 黑医院 > > 中国人工流产低龄化之痛 应引起社会反思

中国人工流产低龄化之痛 应引起社会反思

发布:2015-12-21 12:09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一组由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发布的数据备受关注:中国每年做人工流产的人次为1300万,位居世界第一且呈现低龄化趋势。周伟文建议,学校必须立刻行动起来

一组由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发布的数据备受关注:中国每年做人工流产的人次为1300万,位居世界第一且呈现低龄化趋势。周伟文建议,学校必须立刻行动起来,正视青少年的性教育课题,传授正确的性观念和性知识,让青少年拥有更为科学、理性的认知。

原标题:人工流产低龄化之痛

一组由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发布的数据备受关注:中国每年做人工流产的人次为1300万,位居世界第一且呈现低龄化趋势。这一现状引发了社会对青少年性生活低龄化和性教育缺失的担忧与反思。

青春难言之“痛”

在河北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每年门诊要进行2000~3000次人工流产手术,平均每月接诊200多例。有10年经验的妇产科主治医师杨艳景告诉半月谈记者,进行人流手术的人次在逐年小幅增加。

“印象里,前些年来做人流的多是稍微年长的已婚妇女,而近年来确实感觉到年轻女性的比例在增大,甚至还有十五六岁的青少年。前几个月,刚刚接诊了一位15岁的初中生,当父母带她走进门诊的时候,在场的许多医护人员表示难以接受,有一种痛心的感觉。”杨艳景回忆说。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人工流产多达1300万人次,其中25岁以下达600多万人次。一项对1000名20~35岁女性所做的避孕问题调研报告显示,每年人工流产女性中,65%为20~29岁未婚女性,50%是因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导致意外怀孕,反复人工流产的高达50%。

目前,国内进行的人工流产一般为吸宫术,尽管技术、设备等条件越来越好,但依旧无法避免对女性子宫内膜的伤害,且可能伴有月经紊乱、慢性生殖器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等后遗症。杨艳景说,青少年各个器官发育不成熟,过早发生性行为容易对宫颈等器官产生不良影响,一旦怀孕并进行人流,危害更为严重。

河北省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周伟文表示:“人流不仅对青少年身体产生损伤,对心理的伤害也是巨大的。它可能导致青少年对两性关系的美好憧憬从此减弱,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如果不幸患上继发性不孕不育,还可能导致在将来的婚姻中夫妻感情不和,甚至成为离婚的导火索。”

多重因素致人工流产低龄化

15岁女生在医院中生下男婴,12岁女孩已初尝禁果……越来越多的这类新闻不断挑战着社会的底线。杨艳景说:“不可否认,现阶段青少年的饮食条件较好,直接导致青少年生理早熟,这可能是性生活低龄化的一个前提条件。”

同时,电视和电脑屏幕上越来越多具有挑逗性的画面,对青少年起到一种刺激作用,使其过早产生性意识。甚至,一些医院为牟利对人流手术进行虚假宣传。早在今年4月,石家庄7位母亲曾公开展出了搜集的一万多份“无痛人流”广告,痛揭黑心医院借此招揽生意并误导学生性开放。

更多专家表示,青少年对性行为和人工流产缺乏科学认知的现状堪忧。周伟文说,虽然整个社会对婚前性行为的宽容度在逐年增高,但由于整体社会观念的滞后性,并不能做到公开和直接的引导,而是表现为默许的态度。

杨艳景则告诉半月谈记者:“我们曾经接诊过一个女孩,已经是第12次做人流。在她的观念里,已把作为避孕失败后补救措施的人流当做了常规避孕措施。性教育的缺失,导致她的认识出现严重偏差。”

“许多父母忙于赚钱养家,疏于与孩子们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而大部分中学在青少年价值观念、社会责任、情感疏导等方面投入的力量较少,导致一些青少年对爱情、家庭、两性关系产生错误的理解,甚至出现游戏爱情的现象。”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凤华说。

正视青少年性教育

尽管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讨论颇多,但人流低龄化趋势并未得到遏制或扭转。面对辨别能力较弱、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的青少年,社会、学校、家庭能做些什么?

“为吸引眼球所报道的八卦新闻、具有色情味的报刊文章、网络小说等等,这类东西很容易误导青少年。”刘凤华表示,各类传播媒介要有正确的导向,为青少年成长提供一个健康而干净的文化环境。

半月谈记者采访时发现,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性行为表现出尴尬甚至默许的态度。有家长说:“不反对,但也不支持,想开口询问,却又难以启齿。”对此,专家建议家长应向孩子迈出第一步,与其遮遮掩掩被动默认,不如敞开心扉进行平等交流。

周伟文建议,学校必须立刻行动起来,正视青少年的性教育课题,传授正确的性观念和性知识,让青少年拥有更为科学、理性的认知。大学校园应通过各种活动形式,让大学生认识到性行为是建立在责任心、尊重、自控等基础之上的。

此外,也有不少专家呼吁社会上的民间组织行动起来,介入青少年的卫生保健,通过不定期开展讲座、演讲等方式,对人工流产、自我保护等知识进行讲解,引导青少年理性面对“性”。(《半月谈内部版》2012年第11期,记者 岳文婷)

中国人工流产低龄化之痛 应引起社会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