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医生廉洁行医,因病施治,在临床诊疗活动中,收受财物或提成的,医德考评结果应当认定为较差,然而,浙江宁波的一起医患纠纷,揭开了一家医院牟利的潜规则,金额比医生个人拿提成更大,方式也更直接。
照片上这位小伙子名叫杨达,今年只有24岁,然而,就在今年8月9号晚上9点30分,他的生命也永远定格在了24岁。据杨达哥哥杨都介绍,当时杨达不舒服,给哥哥杨都发了一条短信,然而这条短信却成了杨达在这个世界上发的最后一条短信。
8月10号清晨,杨达被发现死于自己居住的出租屋内,杨达今年夏天刚刚毕业,他的家人说,杨达的身体很好,死亡前没有任何其它征兆,几经考虑后,家人决定进行尸检。
报告上的结论是急性过敏引起的休克死亡。是什么原因引发杨达急性过敏?杨达的家人在收拾遗物时有了新的发现,8月9号下午,也就是杨达死亡当天,杨达曾经在宁波同和医院就过诊,并且接受过输液治疗,这份宁波同和医院的门论记录显示,杨达在这里被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静脉注射了克林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然而,杨达的家人找到同和医院时,却得到了医院的否认。在接下来的交涉中,院方始终否认对于杨达的死负有责任。
几经交涉后,杨达的家人把宁波同和医院告上了法庭,今年12月5日,当地法院开庭审理了这一案件,不过,就在法庭上,杨达的家人却突然拿出了几份文件,杨达的家人说,这些文件是他们无意中在同和医院发现的,就是这些文件,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事件峰回路转。
这就是杨达家人在同和医院发现的内部文件。在这份奖金考核试行草案中,医院规定了奖金分配原则:采用经济指标与工作质量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发放资金。对皮肤科、内科等业务科室实行经济指标考核,草案还规定,达标科室将发放奖金。草案签发日期是2003年3月14日。在另外一份文件中,同和医院规定,临床医生在使用药品时,对非医保病人必须使用直销药品,杜绝使用同种类药品的医保甲类药,对医保病人,在医保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使用直销药品中的乙类药。药房、收费处有权对不符合规定的处方审核,并可与医生联系更改处方。这份文件的抬头显示,这是医院内部的受控文件,签发日期是2004年5月。在这份文件列出的直销药品名录中,记者找到了给杨达使用的两种药品。杨达的家人告诉记者,这两种是抗生素药,这属于是联合用药,因此他们认为这是过度医疗行为。
在这份经济指标考核表中,规定了各科室的业务指标和超额奖考核比例。更引人注目的是这份经营业绩分析表,这份表制作于2004年10月,分析的是余茂杰和居海宇两人的经营业绩,上面详细分析了接诊成功率、复诊率、收入、单体消费、人次消费等指标,在这份业绩表上还有这样的经营分析:单体消费达到了指标要求,人次消费额居海宇主任已达到指标要求,复诊未达指标要求,接诊成功率差距较大,并希望两位主任继续努力。杨达的家人告诉记者,这里的余茂杰就是给杨达开药的主治医师,这些文件就是在余茂杰办公室里发现的。
就在家人为了杨达意外死亡和宁波同和医院交涉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同和医院的内部文件。这些文件明确要求,把医生的收入和业务指标相挂钩,医生给病人开的药越多,让病人来医院就诊的次数越多,医生赚的钱就越多。在这些文件背后,还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资料显示宁波同和医院是一家2002年改制的民营医院,在医院的专家介绍展板上,记者没有找到杨达主治医师余茂杰的名字,不过在同和医院的网站上,还保留着对余茂杰的介绍,知情人透露说,现在他已离开了同和医院,几经周折,记者拨通了余茂杰的电话。
余茂杰:“不接受你们采访,不接受你们采访,不需要你们采访。你们找医院去。”
余茂杰说,他对医院的那些文件一概不知情,业绩考核他也不清楚,所有的事情都是医院的事,和他无关。
记者随即来到了宁波同和医院,两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所有的医院负责人都出差了,现在联系不上,而就在和这些工作人员交涉过程中,两名中年男子从楼上下来,对记者观察了一番后又匆匆离开了。
面对镜头,后面的这位中年男子终于承认,他叫刘俊涛,是同和医院的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任,刘俊涛最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刘俊涛告诉记者,医院的管理层更换十分频繁,他是2004年12月份来到同和的,在他来后从来没有见过这些文件,对于文件上提及的单体消费、人次消费等考核指标,刘俊涛说,他从来没有听说过。不过当记者问到直销药品的含义时,刘俊涛承认,民营医院中确实存在着直销药。
刘俊涛:“为什么要采用他这个直销药的问题,就是减少了中间的环节,因为你医药公司中间商都有一笔差价比他们赚去了,我们就是有一个自主就是可以直接从企业进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