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不妨给廉价药打上“国家专供”
【慧聪制药工业网】日前,有媒体报道预防风湿疾病的特效药长效青霉素(即注射用苄星青霉素)相继在济南、安徽等地断货。济南一市民甚至为了孩子专门到北京购买此药。而硫酸鱼精蛋白注射液、他巴唑、放线菌素D等一些疾病或手术中常用廉价药正逐步断供、消失,导致一些患者经济负担加重,甚至面临用药危机。(3月1日《中国青年报》)
尽管药品有它的特殊性,药企也被社会誉为“良心企业”,但作为以追求营利目的的经济组织,药企也需要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以报道中60片装的前列康普乐安片为例,30多年来价格一直是12.2元。而30多年来原料成本涨了78倍,人工成本也涨了十几倍到几十倍。价格与成本严重倒挂,在这种现实语境面前,“良心企业”也要养家糊口,如果不让涨价还没有相应政策或资金补贴,企业只能选择放弃。
但是,作为普通廉价却又是不可或缺的常用药,如果任其涨价销售,不但会让百姓难以承受,加剧医患之间矛盾,更会导致药企为追逐利润而变成“黑心企业”。但反过来如果一味地不从实际出发,过于僵化地限制企业通过生产廉价药获取应有的效益,只能逼迫企业要么选择放弃,要么钻政策制度空子,换个包装以“新药”之名行变相涨价之实,这样做的后果非但不能保障市场普通廉价药的供应,反而欺骗了患者,更损害政府监管的公信力。而现在市场呈现出的廉价药短缺问题,恰恰就是这种现象所导致的后果。
“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是多年以来廉价药始终难以摆脱的监管尴尬。在笔者看来,廉价药虽然也是药物,但却具有公益属性,是大众不可或缺的常用药,能够有效减轻患者负担,缓解医患矛盾,因此,在廉价药供应方面,政府应该调控到位、补贴到位。可由政府根据市场对普通廉价药的需求和生产成本进行评定,在保障市场零售价格不变或适度廉价的前提下,给企业制定一个包含相对利润的“市场价格”,两项价格的差距由政府财政予以补贴,这样既能满足企业的效益,又能确保市场供应,同时又能让百姓患者感受廉价药的“实惠”。
此外,对于由政府补贴生产的普通廉价药品,在进入市场销售时,不妨打上“政府专供”字样,既是廉价药的象征,又可防止随意加价,同时,还能充分体现政府部门对百姓群众的民生情怀。